|
|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研究小組針對海洋健康狀況進行了4年的研究,並於2006年11月3日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指出,由於人類濫捕野生魚類和對水質的污染,2003年就已有將近29%的公海魚類處於枯竭狀態,若不改善,到了2048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都會枯竭,屆時人類就沒有海鮮可吃。* K: e+ [2 I" m6 v
) o4 g& p& n/ m+ F2 c* @5 z# \% A
& j* n( C: U5 @8 b) n「過度捕撈」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
- U1 x. N6 g2 A/ Z4 j" I: W7 E9 Q9 ^7 u m" s7 D4 X
2012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發表訊息中提出警告,「超過一半的全球漁業資源已經衰竭,甚至有1/3已經完全耗盡。30-35%的海洋環境諸如海草、紅樹林及珊瑚礁已經被摧毀。」
6 U# o. a9 m9 X% j8 H$ }
+ c0 [& G5 `8 s) y# x- F5 DWWF的全球海洋計畫主持人克利普(Simon Cripps)博士說:「幾個世紀以來,大家都將海洋視為可以無止境供應食物的地方,但近幾年來人類種種作為已經將海洋推向死亡。」1 L) a' a5 U* c% `* Y. x
, K$ r8 T( \6 x3 _3 X1 N
受影響的魚類及海鮮包括淡菜、鮪魚、劍魚及其他品種。另外,海豹、殺人鯨及海豚等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生存亦受威脅。除此之外,海洋生物多樣性消失的結果,還會造成有害藻類大量出現,並且海岸洪水氾濫越來越多。 k' C6 R+ T8 B, U6 p5 e; C
( b7 ~5 T+ [. Q) \6 q8 G I. L- v
: q. j2 `6 s5 c/ v8 O& g5 w+ \
人類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主要是因為「過度捕撈」的結果,以使得海洋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傷害。
}4 `8 v' F: r; B' `% [: E9 i
3 u5 Y& W7 `7 c' [* F, a) Z* i- u為了生存,漁民發展出網目更細、更多層、更大型的網具、更強力的捲網器、作業時放更多的網,讓大小魚兒都走投無路,以提高漁獲量,卻因此扭曲了沿近海的食物鏈,豐饒的海洋變得匱乏了,養不起食物鏈的高階消費者,包括鯨豚與人類. d* I, q+ N, \- S' G$ A
. ]. z/ P% x2 j& Z在台灣,沿近海漁業日漸衰微,「過度捕撈」是原因之一,在西海岸和在東海岸都差不多,只有程度上的不同。無論在東部和西部,毒魚、炸魚、捕吻仔魚、並且在沿岸使用底拖網、拖網、流刺網等,都造成過度捕撈,這是漁業枯竭的主因。
, b% X0 Y* N, f7 {& g$ s& S7 U7 \- I* g& b- T
海洋對人類如此不可或缺,但根據國外媒體Huffington Post的整理,全球海洋正面臨九大危機,包括過度漁撈、不永續的養殖漁業、海洋垃圾、廢棄魚網造成的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海洋酸化、優養化造成海洋死亡區(dead zone)、陸上排放造成汞汙染、海上鑽油、取鯊魚翅、捕鯨等。
' K7 D5 f- I4 \" J; c# _& H5 H: t7 | P# G- g8 l.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