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鰻魚是魚嗎?一點也沒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鰻魚吧!
! l$ N" A. E& N' w
, A S) w( Q p8 I8 z* q& R" e: j學名:! b# m( q; Y5 G7 Z/ f$ E1 z
我們常見的日本白鰻,學名是Auguilla japonica,英文名字是Japanese eel。: p; c: y% {& S; l" Y9 `! b* B
) L! \- w" F/ m0 u, [: i$ Y- a
分類地位:1 Y$ [' z4 d* g( f9 c% ^+ P
分類學上將魚類分成兩個綱,分別是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屬於硬骨魚綱的魚類有堅硬的內骨骼;鰻魚即是屬於硬骨魚綱,鰻目,鰻亞目,鰻鱺科。& @. n( s$ X& s! S% i4 G
' o( m+ n \' @& S( ~生活習性:- U+ I6 f! @2 Y. l
鰻魚屬於周緣性淡水魚,對海水的適應能力極強,亦可生活在淡水。平時棲息於河川、湖泊、池、沼或河口,白天躲在石岸或者土洞裡,晚上出來覓食,屬於夜行性魚類。
' b4 v% l7 T' ]3 [
+ `- s0 T/ b( `, _6 P體型:( H- U( D/ a& \# m
鰻魚的體型細長像蛇,屬於長帶型,又叫做鰻型。
8 [5 j% L' ]' j* O* V+ c1 i1 l" v& z9 b
體色:
/ Y; v2 \; {1 b: X4 e1 [鰻魚的體色,會隨著棲息處的不同而有變化;不同年紀的鰻魚,體色也不相同,幼鰻顏色偏黃綠色,一旦到了生殖期,顏色會變成銀灰色;同年齡的鰻魚,雌鰻的體色較雄鰻淡。人工養殖的鰻魚有暗綠色、茶褐色、蒼黑色等,其中以藍色最受消費者喜愛。3 s! ^/ w6 B% B ^3 Z; B- D
) @, M5 {' c- `# h, H& |+ X
大小:
& o& w5 C W3 E1 k" f野生鰻魚體長約60-90公分,體重約一公斤,最長可達130公分,體重約五公斤。不過我們平常食用的日本白鰻,大都是人工養殖的成鰻,通常身長約40-50公分,重量約在150-500公克間,也就是六尾一公斤到二尾一公斤之間。/ o# k+ V$ }- \* R$ r- s
( C. X" X/ g3 S
運動方式:
, @3 B1 {9 a. U, A/ X4 }6 M8 C鰻魚的游泳方式在魚類的運動方式中,屬於特殊的蛇行型,又叫做鰻型,因為身體長、尾鰭不發達,游泳時以S型的曲線向前推進,像蛇在爬行,時速約每小時2-4公里,比起一小時80公里的旗魚,鰻魚算是慢郎中啦。3 b0 b2 J- R# u, Q; `
3 e* v, Z( r/ {1 I9 T
食性:$ q! v# }& Q$ t5 v( B, C
鰻魚是肉食性動物,牠的牙齒細小呈鐮刀狀,蟲類、小魚、魚卵、小水鳥都吃,連水中的一些腐植質也不放過;人工飼養的鰻魚則吃浮料和粉料等人工餌料;最特別的是成熟的雄、雌鰻魚,在游回大海產卵的旅程中,是不吃東西的哦!8 U( L1 H4 ]" k1 {! G9 `; k
+ {% n* C% q& z& n. W% S( h
壽命:
9 Y Z7 t$ K+ ~1 v9 T, O0 I( n野生鰻魚的壽命可達十數年,最久的可達五十年;不過,一般養殖的鰻魚通常一年即可賣出。如何知道鰻魚的年紀呢?我們可以從鰻魚的鱗片看年輪,也可以在鰻魚死後取出耳石做切片檢驗,鰻魚耳朵裡的耳石,有像樹年輪一樣的圈紋,一圈代表一年,數一數就知道鰻魚的真正年齡了。1 H8 w( Y8 x+ s6 D8 B+ s
; z% L/ J) i: e( t" N
鱗片:6 \# X8 E j1 z; E6 L- D& ]0 i
剛剛提到鰻魚的鱗片,你一定很想問:『鰻魚有鱗片嗎?』答案是有!鰻魚的鱗非常細小、柔軟,隱藏在皮膚下面,如果沒有仔細觀察,可能還沒發現呢!7 e1 Z: W0 m% K7 [4 y7 ^0 R. P7 X
; s" t" h$ ^0 t. Y: |- n% H3 t
性別:% o, o" n7 t6 M; @
鰻魚如何分辨雄雌呢?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哦!一般來說同年齡的鰻魚,雌鰻比雄鰻大,且體色也較淡。
: ?3 u1 i" t( c; J8 l8 p) V" {, R, A3 C6 y" ]0 r, M# ~
鰻魚的黏液:
# u9 T3 V& r# r7 t鰻魚的身體表面經常分泌黏液,這黏液具有保護作用,因為鰻魚的皮膚也能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鰻離開水面後,只要身體表面的黏液不乾,就能保持一段時間不會死亡。$ G: L0 C. W0 L% b9 B7 Q
. U# N7 M! W2 i. A, f. X降河性迴游:. q0 F) r, w) s4 `3 l4 w+ H" N" e
鰻魚為了產卵,從淡水游向海洋的習性,叫做「降河性迴游」。一般來說有許多魚有迴游情形,迴游的原因包括:一、尋找合適的水溫;二、尋找食物;三、尋找產卵的地方。其中鰻魚即是屬於第三種尋找產卵的地方。
/ @. o$ W' E- A% R F- P
" K; O6 u! ~- \長途旅行家:
* Y+ s0 B! q/ z' ^% Q鰻於是魚類中最有名的長途旅行家,因為牠游回大海產卵的距離長達五千公里以上,是魚類中最長的。
$ z6 L4 p7 B% g0 r3 N& c
9 \$ s! ?) I4 t. X鰻魚的一生:5 w$ m! o8 X% Y
- P+ p* x2 R' C
鰻魚卵在海中孵化時,叫做「狹首幼魚」,體長約1-2公分,全身透明的,像一片柳葉,又稱為「柳葉鰻」,隨著海潮漂流攝取食物。0 p. {. W% c, ?, ]7 e/ k
4 l2 s( T y$ G/ K. ?% Y當柳葉鰻變態成全身透明、細常的鰻魚寶寶時,叫做「鰻線」。這個時候的鰻線已經有鰻魚的形狀,身長約四、五公分,像線一般細,因此被稱為「鰻線」,因為這個時期的鰻魚還是透明的,又叫做「玻璃鰻」
k. H! [7 I4 v$ t4 P4 s
# z7 b0 s$ g# ^8 \, d/ z$ C( d鰻魚寶寶隨著海水漂流,要花費一到三年的時間,才能游到河裡,然後在淡水的環境中長大。幼鰻剛開始的體色是黃綠色又叫做「黃鰻」,等到進入生殖期後,體色會變成銀灰色,又叫做「銀鰻」。6 i% Z0 z) M9 \6 Q1 ]. d
9 w, W8 w5 U7 M每年的十月到隔年一月,成熟的鰻魚會順著河流,游到深海中產卵,然後衰竭死亡。+ n, s: B" Z" M+ b% R
4 a h9 b* }' `! w' h; k G2 w& B, U7 l6 ?* |* Z! T" K
" z! H9 m# C, h" T2 [, j
E# A5 T* R5 {! c9 Y Z. ~8 |; {. C% O( o8 ?
有釣友問我.鱔跟鰻魚怎分
# e: l0 E8 ^8 a# C4 u
9 Y9 ~6 U, j: Z7 _* L7 I鱔 魚
# R$ p1 q8 x6 A9 s0 p形 態 特 徵:
. K" K* [" X3 B; E; Z. y- R1 ~體 細 長 , 蛇 型 , 前 部 近 圓 柱 狀 , 向 後 漸 細 、 側 扁 ; 頭 部 膨 大 , 前 端 略 呈 圓 椎 形 , 口 端 位 , 口 斜 裂 至 眼 直 後 下 方 , 上 下 頜 均 有 齒 ; 眼 睛 甚 小 , 隱 於 皮 下 ; 鰓 裂 在 腹 側 , 左 右 鰓 膜 相 癒 合 ; 無 泳 鰾 及 肋 骨 ; 體 表 光 滑 無 鱗 , 富 黏 液 , 側 線 完 全 。 背 鰭 與 臀 鰭 退 化 成 低 皮 褶 , 與 尾 鰭 相 連 , 無 胸 鰭 與 腹 鰭 , 尾 鰭 細 小 ; 全 身 微 淡 黃 或 黃 褐 色 , 具 不 規 則 斑 紋 , 背 部 顏 色 較 深 , 腹 部 顏 色 較 淡 。 中 型 魚 類 , 成 魚 可 長 至 50~ 60公 分 。 7 P) P( p! L/ v) C- U5 h7 y% T
" q7 G/ i6 p) F5 a習 性 :. V4 {) r' @* x5 s; s* [& v
) i1 O7 S( o: u0 m次 級 性 淡 水 魚 。 底 棲 性 魚 類 , 主 要 棲 息 於 底 質 為 砂 質 或 泥 質 之 稻 田 、 池 塘 、 溝 渠 中 , 喜 於 田 埂 或 岸 邊 鑽 洞 穴 居 , 所 居 洞 小 圓 滑 ; 肉 食 性 , 夜 間 始 出 洞 覓 食 , 食 物 以 水 生 昆 蟲 、 小 魚 、 青 蛙 為 主 ; 可 利 用 口 腔 內 壁 表 皮 作 為 輔 助 呼 吸 器 官 , 直 接 呼 吸 空 氣 , 故 可 離 水 甚 久 亦 不 會 死 亡 ; 冬 天 裡 則 會 掘 入 泥 地 中 冬 眠 ; 繁 殖 期 親 魚 在 洞 口 處 會 吐 出 白 色 泡 沫 聚 集 成 巢 , 產 卵 於 巢 中 , 並 有 護 幼 魚 的 習 性 。 臺 灣 地 區 原 生 種 。' [2 A7 z H* z
8 m! p* t- \+ p) s( u
$ e; k, i2 U3 {0 J- I2 N2 }+ w9 {: x/ P- F3 Q9 j% j, Q
/ r# s. I$ v; M4 g- q$ R2 `8 R/ c2 g4 w4 B4 f
5 ^8 { F) V* m9 s2 D! J* M) q, N4 x鰻魚在全世界有18種,其中台灣有日本鰻、鱸鰻、西里伯斯鰻和短鰭鰻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鰻最多,其它三種都甚少見。它們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幾千萬年,但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只不過是最近的幾十年。譬如1991年才發現它的真正產卵場,它的性別原來最環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當密度高,食物不足時會變成公魚,反之變成母魚。在台灣河川中由於鰻魚數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魚。鰻魚其實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正等待著我們去研究發現。希望這種神奇的動物,不會滅絕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
4 [& F8 p# Q6 \: G h5 [& \! K% U
! A; n a% y; G3 X. s參考資料 ----(圖片為網路轉載)
. v/ ]& ]' K; k+ O" whttp://www.tges.chc.edu.tw/eel/2a01.htm5 E8 E m7 ?2 j9 S# k
% K& c6 i" Z! v% B! D
& }, f# A8 [! ^* \ M
# s3 G& Y2 b4 U* u5 b* L# }, p9 x$ G; W
[ 本帖最後由 大冒險家 於 2007-9-7 12:08 編輯 ] |
評分
-
1
查看全部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