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引磯釣
季節魚況
黑鯛、黑毛這兩個「黑道」兄弟幾乎全年都可釣獲--不要懷疑,無論一、二月的冬季還
是七、八月的盛夏,牠們都有出水紀錄,只體型大小有差,或偶爾會忽然變稀少一陣子,
但幾個禮拜後又會再度出現了。
一般而言,兩種黑字輩的在春節前後體型巨大而量少,盛暑則體型平均、吃餌較刁;這兩
個時候,要釣黑鯛就需找深場,黑毛則多在流溝明顯之處。真正釣不到牠們的時間只有兩
種,一是大寒流來襲,氣溫低到接近零度,風浪大到七、八-十以上,二是天氣極度悶
熱。
不過前述狀況還是有魚出沒的,像鱸魚就仍會在寒流中靠岸,而小黃雞則是天越熱越多。
基本上,每年一月至四月間都屬鱸魚釣季,但以二、三月最盛;黃雞則剛好相反,除了冬
天外都無所不在,石鯛在秋末到春天之間,常會偷襲磯釣客的南極蝦餌;真鯛是另一個堪
稱全年都有的魚種,但體型普遍不大,以一至兩斤間者最普遍,唯數量並不多。
釣具與釣組
對付黑字輩、用一至二號輕磯竿,加上四號母線容量 一百米 左右的中小型捲線器,子線三
號以上、鉤子磯奴三號到五號,採浮游磯釣法下竿。
浮標基本上阿達利浮標可以不必考慮,潮差和水深將會讓你無從施展;長標因為釣座多半
相當高聳,標點常常直接就在腳下,細細的TOP尾不利於觀察魚訊。
多數「老東引」都傾向選擇體積小、載重大、自重輕的製品配合重鉛讓釣組迅速下沉,拿
到深場、釣磯際時用特別速配,擅長浮卡世釣法的人愛載重輕、自重夠的類型方便拋投,
要操竿控線掌握流水變化也比較合適。
釣組綁製
母線之下接一個三叉轉環,然後綁上五、六尺不等的子線兩條,其中一條(通常是長的)
下段加顆咬鉛,另一條則不加。也有同樣綁兩鉤,但屬一條本線、一條支鉤的組合方式,
亦即在長約一噚半的主要子線下段,取離鉤子大約三尺處,以八字結逆向綁一根兩尺長的
分支子線,並在主要子線的鉤子上方夾一顆咬鉛。
當然正常的丹錐釣組(單鉤、一根子線)也同樣能「轉呷」,而且只要操作得當,釣果也
不會有什麼差別。
釣點判讀七原則:
1、僅量找灣澳,寬度與深度大約在二到五根竿子左右、水流不會太閉塞者最佳,這種
地方誘餌會在裡面打轉、才留得住魚。
2、不要忽視水淺的標點,地形凌亂、瀺岩密布、退潮後深度不及五尺之處,常會出現
大咬釣況!
3、過於單調的峭壁懸崖、深邃海岸地形,看起來壯觀,反倒不容易有大量魚族藏匿
(但偶爾會出現大物),且垂釣難度也較高。
4、不要嫌釣點內水流、浪勢不明顯,東引不是台灣的東北角,一般磯釣觀念裡面找流
溝、沿岸流、反撥潮等場所去操竿控線的觀念,在這裡並不適用。
5、先決定目標魚再選標點,鱸魚喜歡在亂石堆間出沒、黑鯛往往貼著壁邊吃餌、黑毛
經常在比黑鯛更深的底部上鉤、石鯛常見於大塊丈立外礁型的深場釣點等等,而黃雞則完
全不必選標點,只要季節一到,保證滿海都是!
6、另一個跟一般磯釣觀念不同的重點是,別把釣組拋到離岸有一點距離之處,應注意
腳邊的標點--在東引,往往拋得越遠死得越難看!
7、大潮水時潮差高達 五公尺 以上,最好能趁干潮底先觀察清楚各釣點底域狀況,對
下竿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六大技術指標:
1、測水深---面對潮差5米的海域,隨時掌握標點水深,否則不是釣棚設定差太遠就是
頻頻掛底掛!因此最好多帶幾顆重鉛錘,隨時測量水深掌握潮汐狀況,調整浮標位置。
2、盯壁邊---由於許多釣場深度極大,岩壁下部又常常是往內凹入的狀態,所以魚群常
緊貼著岸壁活動,也是在絕大多數釣點都必須遵循的下竿指標。
3、追根究底---在較淺或中深海域,大型魚往往會躲在岩根、海底等處等待食物送上
門,因此有必要將釣棚盡量拉深,以便緝擊魚群所在的位置。
4、快速打擊---當地夏秋時節黃雞及其它雜魚多,需設法讓釣組快速下沉、穿過鬧場魚
層,是故用高承載力浮標搭配重鉛,是相當普遍的釣組組合。
5、因魚施釣--以口太黑毛(菜毛)而言,在產量多時(例如十月、十一月間)如果用浮
卡世釣法下竿,通常釣棚十幾尺之內就可有大收獲,但體型多為一斤以內者,若想拉大
物,搞深一點仍為不二法門,甚至釣到貼底都不無可能。
黑鯛則以靠近岩石架構處為佳,風浪越平此現象越明顯,常出現於大型外礁,內溝及小灣澳
區,鱸魚出沒之處不太一樣,特愛一大片深度十幾尺、水下散置多量中型亂石的地方。
釣鱸魚最好讓餌「活」一點,可以利用水流和操竿手法去拖帶它,以引起鱸魚的咬食慾
望,黑鯛卻不需如此,僅量讓餌穩穩待在標點內。
6、誘餌問題---淺場下竿,各種誘餌粉應該都不難達到集魚目的,面對二、三十尺以上
的深場,又想直擣海底的話,就要讓A-SA在被水流沖散之前順利下達海底,原則上越會沉
的粉越適合東引之用。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