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丹錐之選擇原則
1 I1 ?$ Z6 z$ G( f$ S選擇,指的是根據釣場的各種狀況決定使用那一種或那一顆丹錐。5 Z- T/ ?& t/ y& D
根據機能與性能的需求原則來做決定就錯不了。
4 f' a7 O3 E2 s6 S- y1. 晨昏或陰天作釣:此時天色昏黑海水色亦較黑,視認性反差對比要夠,# t7 {( W. W1 b2 R+ K& x# J' L, l
故選擇明度、彩度較高者,如黃色或相近之淺橙黃、淺綠色者。陰天亦類似。: l; R* W, y: d4 X
2. 晴天作釣:此時天色大亮,如標點為露場,因充滿白色泡沫其明度高但) C# k+ ^4 R3 K% W
無彩度,故選擇高彩度低明度者,如深橙紅或深桃紅色,甚至深藍、深綠色者。( H/ T D* |" G
如標點海水蔚藍,則選擇其對比色,橙色或與橙色相近之顏色。
( A. C+ Z; M& |. n2 v3. 逆風釣場:拋投性要佳,故選擇體積較小、自重較重、形狀較流線、風+ b/ N! w2 V& B/ P
阻較小者。
' _ Q* O6 j |" O4. 標點遠近:標點近,選擇自重較輕、體積較小的;標點遠,選擇自重較重
- I7 h7 N. P4 S" F4 k體積較大者。此為直接拋至標點者,如為放流者又不相同。放流者,乘流性要好: h$ c+ u/ V' _% D9 l$ Z
,故選擇水下面積較大者,水上面積亦須較大,因放流距離遠,只能靠大丹錐: F. k+ p- {! C! V; V
才看得到;如魚咬餌大方次次拉到竿柄無須視認性時,則將丹錐之殘存浮力調至最小。) W0 l# E/ L; t" S7 R7 o2 l
5. 對象魚種:針對魚種就餌習性——就餌龜毛或阿莎力,選擇敏感度較高或較低者。
_" W- [, ^+ z. n8 L+ x J6. 對象魚泳層:泳層深使用承載浮力較大者,可將餌快速送至下方而避開雜魚5 x' \3 X0 A+ N( B# x$ m
。如釣黑鯛時,多使用0.8以上承載浮力之丹錐。中上泳層之魚類如尾長黑毛,
3 y; v' k, M; Q: s: G6 r" V" ]% Q則多使用承載浮力較小者如5B以下。(注意如在流強情況下,佩掛水中則會使, ^. T1 `+ b8 M. |, Y: }; O
釣組更飄。); G% y7 ^+ B# m) _: n) H
7. 對象魚體尺寸:釣大魚可用小丹錐,釣小魚則不可用大丹錐。例如釣小臭肚
# |- d8 [; F& f \使用恐龍蛋如承載浮力1.5者,即使調至零浮力時,小臭肚仍要抵抗丹錐之自重" h9 Q- @2 W( s7 R2 Q/ [9 J
與水阻力,故敏感度必較低。
3 T' t" P0 z; g1 U5 Z* M8. 浪況大小:浪況大要考慮抗浪性與穩定性,選擇水下阻水面積較小、% l2 [. R3 Y) [7 |
吃水較深者。
1 B7 G! r1 }2 ]# | e9. 流況快慢:流況快要預留一些殘存浮力抵抗流力,以避免假魚訊,6 n7 v D9 O% j( k8 H" v
選擇承載浮力較大者。
& s$ o* h* W* V10. 釣座高低:釣座高選擇丹錐上方表面積大者,釣座低選擇丹錐露出: I2 K0 B. {' V0 F+ {
水上較高者。(詳參前文中之圖與文). f2 w* T' l& a3 P1 l, M& Q
11. 逆光作釣:選擇上半部透光之材質製造者。
) }7 V/ p+ W3 }- j$ F. g) ^" G; b - H' R+ U" x! i+ w' M, X3 S7 k, A1 v
註一:以上顏色皆可以螢光色代替,則會更增明度。6 u9 v* i; R4 j0 X" O* d
註二:以上所談皆只及於丹錐而未論至其他釣組,事實上其他配備如
@9 x2 P7 W5 ~- M/ Y水中大小形狀、子線長短、咬鉛位置等等皆會影響釣組性能。9 u+ e" o5 ]/ g: Y2 f0 Z
; ~( @& o+ p; U# I: R; a丹錐的機能有︰
% D' I+ {+ R( K( w8 L# K: I
+ l- T! _8 w/ Z5 ]% F3 l1. 判斷魚訊︰英文中「浮標」叫INDICATOR,意為指示器;它沈浮於
9 h3 K: {" S( \$ A水面藉以告訴釣者水下魚兒之動靜;所以與判斷魚訊有關的穩定性8 N: y, v" k9 F- S2 L0 Z
、明視性、敏感性就成了丹錐追求之性能。
+ L9 V/ X/ f8 S) i/ H- |) m) c
$ P \! s4 i" Z& z- D2. 助流︰藉著海流與阻流表面積之增加,丹錐有將釣組帶至標點的功能;
6 G2 L# s& x# m2 b& H, x3 N因此項助流之需求,丹錐的波乘性與乘流性就有了優劣之分。
2 l, b3 h, Q; E8 w 3 q: D6 b5 j) g8 y3 r" W; \
3. 擋流︰標點位於流帶、露場、反撥潮時,丹錐之擋流性能就關係著
" U3 H# l8 d% h4 f# v是否能讓釣組滯留於標點。此性能分為抗波性與抗流性。+ n& l* G" c/ W g
0 t M! j0 _9 z$ h8 d1 h1 y# \+ y9 a
4. 助投︰日式磯際磯釣︵ISO︶講究輕鉛敏感,釣組本身大多不重,
! h0 T k* L4 U須靠丹錐之重量助投;故而拋投性為丹錐之基本性能需求之一。
" ]( K1 v/ J3 r' R6 \: z- y; J6 ?又由於拋投與收線之間丹錐多少都會與礁石接觸或碰撞,所以耐用性
- S- E, w7 P( v. i' U0 X# d! ]亦為要求之一。
& D% n- {" O" k+ D9 y8 X6 I 9 ^0 Y( o, h0 c7 D" a' T# C
5. 調整釣棚︰丹錐本身是無法固定釣棚的,但藉著線止上下移動調整卻
Q5 d3 J X$ {# `可使魚餌漂浮於固定深度之水中。
! A: W% i0 o! c5 ~/ k
- k+ n3 s9 p9 V$ V* [6 j6. 晃餌︰說逆丹錐會晃餌,是有些誇張;說丹錐自己會晃餌,那更是誇張。
( I0 X1 M W6 S% h波浪沖擊丹錐進而牽動釣餌之固定自然晃動,對魚兒是不會增加多少吸引力的。& H' ?; N8 z) k* K2 k3 t) D/ g9 Z
磯釣晃餌,事實上是釣者藉著丹錐為支點,拉放母線為之;由此可知中通丹錐
- e- s5 [6 ~9 O: \% ^, H兩端與孔道之滑順性,關係著晃餌自然與否?以及會不會刮傷到母線?* r2 g6 s2 t' _ x# C5 a. G2 y0 U
4 {+ h5 u( z8 ]: P3 P# N釣竿選購要領, L4 i( t. U4 _- \! ~
要玩釣魚,當然就得要有釣竿,否則就甭「下竿」了!選購釣竿的第一個要領是:必須找對東西!# _ G y' I% B1 ^9 P! ~
磯釣有磯釣的傢俬、溪釣有溪釣的玩意,這一點大家應該都不至於搞錯,但在每一個單項釣法裏面,卻又有著若干種不同的竿子規格,像是長度、號數、調性等等,這麼一細分,可就有點折騰人了。其實釣竿之所以有各種規格,乃是為了應付不同場地、釣法、魚種、魚性、魚體大小,甚至釣餌種類、咬餌龜不龜毛等客觀條件而設的。
" R/ z' ?. n' }% S) a* k+ J' J以長度來說,當進行溪流釣時,如果選在幅寬不到二十尺的中海拔山區溪流釣苦花,那麼使用十五尺竿可能還嫌太誇張了點,但在大型溪流的中游地帶(例如南勢溪、大漢溪、大甲溪等等),雖然同樣是釣苦花,可是溪床寬度動輒一、二十公尺,此時恐怕就必須用到十八、二十一甚至二十四尺溪流竿了。
+ W/ J! z, U: a# w池釣的狀況也類似,假如到桃園、新竹地區的超大型灌溉埤下竿,十八尺手竿並不算什麼,可是在都會區的小池塘或競賽池作釣時,長手竿很可能會侵入對岸的「領海」,那恐怕會引起一些紛爭的。
( P: P! M. E* Z, a; h7 x還有,釣溪哥和釣香魚都會選在較平坦開闊、落差較小的溪流中下游流段,可是為什麼溪哥竿頂多十五尺、十八尺而已,香魚竿卻長達八、九米甚至十米(三十三尺)以上?原來溪哥經常跑到水流平緩、離岸不遠的區域廝混,使用短竿子已能輕鬆對付,香魚卻比較喜歡在離岸稍遠、水勢浩大且湍急的「流心」地區討生活,非超長竿不足以企及標點,同時釣溪哥可借浮標搭載釣組,減少繃緊釣線以致釣組被沖到岸邊來的狀況,而釣香魚卻必須完全靠竿子「撐」出釣組,好讓魚媒進入狙擊標點,所以兩者的需求大不相同。! W$ k9 N, |# b6 x
再說到磯釣方面,對竿子長度最大的影響因數,殆為釣座與水下地形間之相互關係!大凡釣座越是高聳、水底環境越是複雜(多暗礁、溝崁等障礙)之處,操竿搏魚越不容易、魚兒鑽洞或子線「戮達仔」機率越高,所以就需要越長(十八尺以上)的竿子來減低失敗率;反之,釣座低、環境單純的地方,使用輕便且容易操控的短竿(十五尺以內)當然比較愉快、方便。
* W2 r7 B E" b j& N6 |$ o至於船釣場合,釣竿長度不同的用意,往往牽涉到避免跟鄰座釣友的釣組互纏,還有就是釣一些夜行性小型魚時,較長的竿子能把釣組放到船上集魚燈光暈範圍邊緣去,如此常可有較佳的收穫;當然,長竿也能搭配比較多的鉤組,對那些注重魚獲量的人而言,平平是下一竿,五鉤中五條跟十鉤中八條還是有差別的!
7 O8 ^: ?: s- B釣竿選購要領4 i) M" _2 y; N: o9 [9 S# }
上面講到選購釣竿的第一個要領是「必須找對東西」,並已解釋了釣竿各種規格中,決定竿身長度的一些原則,現在延續這個話題繼續往下談:, X* m9 g# @* Q
除了長度之外,竿子還有軟硬的差異,這在船釣來說(包括鐵板釣法),主要是考慮負鉛重與對象魚大小的不同,其中負鉛量乃是看海流緩急和釣點深度而定,需要用越重的鉛,竿子就得越硬;對象魚的影響則是,像紅魽、石斑之類體型大或力氣大的傢伙,當然要用硬竿才能招架,紅目鰱、白帶魚等的小東東則軟竿即可。
1 b# y! L. V5 C J/ [2 V+ g+ P" q, O但對磯釣而言,竿子軟硬卻是看風浪大小、要不要遠投、物件魚種、慣用釣法等方面來定的,因為通常軟竿的抗風能力較差,風浪大時將會平添操作上的困難,而拋投需要夠重的釣組來實施,也就是說竿子硬些才容易負荷釣組重量;至於魚種的影響,釣黑毛、黑鯛、臭肚時通常都不需太硬的竿子--一號、一‧五號對大多數場合已然足夠,但若已知釣場上都是白毛、豬哥、拉侖之類貨色時,就得用粗雞絲(二號以上)對付了。2 o) v$ ~) u& @* H. G
還有,FUKASE 釣法需採用輕巧的小B數丹錐釣組,並需不斷操竿牽線,當然以使用軟竿為宜;釣長標或恐龍蛋,甚至搞沈底直感法的話,硬竿自是比較恰當的選擇。3 |% g( V) ]) S7 a9 ~& w
釣竿軟硬在某些特殊場合還有不同的決定條件,像拖釣就是一例,它主要並非看魚體或釣組重量,而是根據「運動員精神」訂出一套競技規則,使用越細、越輕軟的裝備拉上越大號的獵物,其成就感和榮譽感就越高。
+ [8 ?& r5 |+ M6 \2 r% g( K問題是,拖釣或路亞釣法的竿子,有非常實際明確的「磅數」規格,釣者可以很明確知道什麼竿子該搭配多粗的線、多強的力櫓,磯釣、船釣卻多只有「號數」標示,溪釣、池釣更用得是「硬調」、「硬中硬」、「極硬」等相當抽象、很不量化的說法來區分;尤有甚者,每一家廠牌、每一套製品,往往其所標示的號數或軟硬辭彙意義都不相同,這就要讓人昏倒囉......
4 I; ?' J$ N+ K$ f3 {8 I, k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拿實品來檢視看看是否符合所需。當然,一個完全沒有概念的人即使拿到竿子,也很難判斷到底合不合用,所以要買之前最好能先借別人的傢俬來試用一下,多少有一點概念之後才比較容易出手。萬一借不到的話呢?找個熟人幫你推薦,或向釣具店老闆詢問也是辦法,不過別人講的是否客觀倒是粉難掌握的。
+ _. ` Q1 m: U- U( ?9 s下一段我們會談到「調性」問題,然後會再聊聊其他比較少被提及的釣竿特質,之後會進入「實際選購釣竿的技巧」這項主題,也就是教你如何挑毛病、如何當一個「拗客」啦!; t' A0 v2 d6 F2 L& }) R9 a
在前兩段約略談過釣竿的長度和硬度之後,本期我們要來討論一下調性和其他幾個小問題。
7 r( Q2 w3 e4 f* g' U; b4 g調性這個東西也是相當抽象的概念,儘管日系釣竿有所謂「三-七調」、「二-八調」、「四-六調」或「先調子」、「胴調子」等稱謂,歐美系列(如路亞竿、毛鉤竿)也有 Fast Action、Slow Action、Through Action 等的區別,但要具體形容出這些辭彙的意義,卻是十分困難。
+ F# f* t) ]) l因此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談這問題:當釣竿受到一個單位拉力的時候,它「最彎曲的點」落在竿身上什麼位置,就代表了它具有何種調性。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把同樣硬度、同樣長度的兩根竿子分別加以同樣大小的力量來拉彎它,A竿只有尖端那一節彎成一個半圓弧,其他幾節一直到手柄都沒什麼彎到,那麼它就是相當「先調子」的「二-八調」甚或「一-九調」竿了,英文叫做「Fast Action」;而B竿若是彎在大約竿身中段的地方,則它是偏「胴調子」的「四-六調」甚至「五-五調」竿,英文叫做「Through Action」。8 P; B4 L; r7 F. [8 L
這種調性的差異,其意義在於:越是趨向先調子者,魚訊和操竿動作的傳導越直接、明確,但竿身的緩衝能力越差、越容易斷線或脫鉤;反之,越是趨向胴調子者,它的緩衝能力越好,但傳達受力狀況和控線動態的能力越差。* {% ^' Z, i T& g0 H8 _
另外調性也會影響釣組的拋送,一般而言,越是先調子者越適合拋輕的釣組,而越重的就需要越偏向胴調子的釣竿。7 B& {2 ]# r0 y. ~/ J K
需注意者,上述內容都是相對的、比較性的說法,而非絕對的標準,也就是說,「調性」這個稱謂也是缺乏客觀資料的,每一家產品都各自有其劃分標準,同時它還會跟硬度、長度交互影響,使得每一款竿子都有它自己的「個性」,所以消費者還是必須多比較、多抽出來舞弄舞弄,甚至多多累積使用經驗,才容易找到中意的東西。
4 f# ~9 ^* ^/ u/ x# | A% h再來談到自重問題,這一點關係到使用者拿起來累不累、能否長時間持用;以溪哥竿而言,十五尺長者重量僅四十公克上下,是目前高級競技竿相當普遍的標準,因為釣者需要一直使用腕力反復揮舞釣竿,頻率幾乎是不到十秒鐘就揮一次(釣魚人雜誌社王社長曾經有平均四秒鐘拉一條魚的紀錄),一小時下來手臂的負荷不可謂不重。
0 F) E/ f$ `! I _) t9 S3 A: I那麼是不是重量越輕越好呢?不見得!為了達到輕量化目的,製造商必須在材料上動腦筋,並儘量壓縮竿壁的厚度,所以當使用同樣材質時,越輕的竿子其耐衝擊性必然越差,硬度、調性也都會降低,因此一味追求重量輕的竿子並不見得聰明。
; e M6 W$ i! A談過了長度、硬度、調性之後,還有「拿起來順不順手」這個更抽象的感覺,也常令釣友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本期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5 M! `+ H5 W4 @' W6 aGAMAKATSU 公司出品的竿子,規格表中常有一項標示叫做「Moment」,是別家廠商所沒有的,這東西其實就是物理學中「力矩」觀念的運用,它的定義是「釣竿重量(kg)×重心到竿尾的距離(cm)」;當這個乘積越小的時候,就表示竿子越輕或重心距離竿尾越近,拿起來也就越順手、不容易累。* v5 s; a! m, `
因為這是一項有數位依據的規格,所以比起調性、硬度等抽象概念都要實際得多,且甚具參考價值。通常「Moment」數值在三十以內者,使用上都算蠻輕巧、稱手的,數值越大則越容易讓人覺得重、前端有「垂垂」的傾向。
, j# X* ~* G6 d+ Y+ H7 L. Y至於沒有這項標示的廠牌,他們的竿子該怎麼選購?那當然就只好拿起來掂掂看囉,一般說來,越是需要長時間拿在手上操作者--如磯釣竿、溪釣竿之類,它的重心要越接近握把、重量要越輕,而那些拋投出去之後就可以置竿等待的--像沙灘和防波堤打遠投等類,則不太需要考慮那麼多,反而稍重一點、重心往前一點更有利拋投。) H/ o$ r4 _& b+ o* H* S+ |
再來講一下「先徑」和「元徑」的問題。所謂先徑就是指竿尖的外直徑,而元徑則是握把處的外直徑;其中後者問題較小,反正各種成品都會設計成適合手握的粗細,但前者麻煩就大了,它的粗細會直接影響到釣法與操竿便利性。
# I3 Q1 }: o4 q/ Q* A/ T* F4 }有些會把同系列的竿子分出「T Type」、「F Type」兩類,T Type 的竿尖較粗、為空心構造者;F Type 的較細(指同樣號數而言),屬實心竿尾。為什麼有這些分別?那個 T 和 F 又是什麼意義?原來空心尾的直徑較粗(以磯釣竿而言一般都在 2.0mm 以上)、性質較硬,能耐受較激烈的操作,所以被稱為「Tournament」(競技)級的竿子,而實心竿尾直徑較細(2.0mm 以下)、質地柔軟,能夠妥善操控輕巧的釣組,因此特別適合「Fukase」釣法發揮,是故有 T 和 F 的分別。
& b/ d1 c4 E! H; A3 b8 j* Q* x : R; |6 v2 h" |4 @
其他如材質、仕舞寸法(收納後的長度)、繼數(竿身分幾節)等等,在釣竿包裝盒上都有標示,問題比較小,我們就略過不談了。下一段將進入實地挑選釣竿的技巧問題,敬請期待。前幾段已說明過許多釣竿設計方面、規格上的問題,但施工良窳、品質好壞如何鑒定卻還沒談到,因此本期就來教你怎麼挑三撿四,以免買到令自己抓狂的東西。" X7 T9 X% a" [; D) q
說起此項技巧,一言以蔽之,重點就是:必須找好東西!但這「好」字可不是名貴或昂貴之意,而是一堆同級品之中最好的一支。
* a/ R: k7 n T3 o M; `假設你已確定想買什麼長度、號數、重量等等規格的釣竿,此時最好把貨架上符合所需的產品都分別拿下來比較看看;比較什麼呢?首先,若是振出竿(天線式)請抽出全部竿節,並繼竿(插節式)則全部接合好,然後握住竿柄上下搖一搖(當然要先找個空間夠大的地方,並小心不要讓竿子碰到任何東西。)看它的「振動型態」如何。& f% ~% L; m ?: Q! x; U4 D% d
通常搖動釣竿的時候,竿身都會呈波浪狀上下振動,此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反曲點」,也就是竿身的這兩個點幾乎不會上下振動,但離此二點越遠處振幅(竿身上下起伏的幅度)就越大。觀察這種振動型態的用意是:第一、通常越偏向胴調子的釣竿,其反曲點越接近釣竿中段,且兩者越互相靠近;第二、越偏向胴調子、越軟的竿子,竿身振幅越大。(但重磅級拖釣竿、船釣竿都太過粗硬,幾乎不會因搖動而產生振幅,故不適合如此檢查。)6 M9 {- u% P+ m/ Z' U- @
接下來聽聽看竿身有無異常響聲;許多竿子在完全伸展狀態下,一搖動就會發出嗶嗶剝剝的聲音,假如它響個兩、三下就不再出現,那可能是你伸展時沒確實抽緊(或插緊),尚不至於影響品質,但若老是有雜音出現,那多半就是竿節接頭沒處理好了,這種產品不買也罷!" s: r, _ F! D
瞭解了振幅、反曲點、雜音等的影響之後,下一步,請人幫忙捏著竿尖,你則模仿中魚那樣挺起竿身(注意絕不可挺得太用力,捏竿尖的人更不可突然鬆手。)看看整個竿子的彎曲弧度順不順,如果有某一節彎得特別厲害(通常是最細那一節),就表示「過節不好」,容易出問題。然後請再拿著竿子從手柄往竿尖瞄,並且一面瞄一面要旋轉竿身,看看每一節竿身是否直挺、有沒有在接頭處形成歪扭的角度?不直挺者請不必考慮。4 G+ j! H2 E6 H
再來,一面收起竿節一面仔細觀察和撫摸竿身表面,看看塗裝有無氣泡、沙眼、厚薄不均等瑕疵?卷線器座和絲道環(如果有的話)安裝牢固與否?位置是否恰當?, J" Z6 m% e3 F# f: I
收起全部竿節之後,請分別檢查每一節的兩端,看看管壁厚度是否整圈均勻(天線竿需旋開竿尾塞才看得到),假如厚薄不均的話將很容易折斷。再看看每一節外表靠近接續處,是否有一截比較粗的部分?這是為了補強而做的措施,若有,應該就比較耐用一些。
3 R8 Z4 v) I4 S' v檢查過上述諸項之後,應該就已能篩選出合格產品了,此時你只剩下一個考慮因素:價錢!然則這個問題實在太敏感、太有爭議,所以還是跳過吧,看倌不妨就同一產品多比較幾家,看看誰出的價錢最實惠、誰的服務最貼心,這樣就不會吃虧了。+ n8 B; V! j+ m* b9 o$ [) P- P5 z
阿波釣法全攻略
3 j4 g H t# ~) o1) 重量張線 :+ H* w; P" `' x& @0 l0 O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母線的重量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 讓母線離開水面, 減低水面張力對母線的影響, 同時因為母線離開水面時受到地心吸力的影響, 母線重量將會集中於丹錐上作為支點,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2 z4 k% @* v0 b6 J2 s+ p
- ?. X6 z" R$ s
環境配合- 無風或非常和緩的風, 海面浪湧不大, 水流由腳邊帶出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1 ?4 B7 F3 w) v5 _
* Y3 |" h7 e2 t- \晃誘配合-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釣竿緩緩放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W! `3 L6 d2 e4 j$ Y
+ n) I/ E0 [3 w( V8 X; E( u
備註- 這種方法是磯釣中尤其是港內磯釣中一種最常用的技巧, 可惜的是,香港磯釣運動日趨蓬勃, 但近年眼中所見香港非常少釣手會如此使用張線技巧, 大部份釣手就算是無風的情況下都是將釣竿垂低貼近水面任由釣組飄浮, 殊為可惜
: P! M% g0 w/ c- ]0 U$ i' o% {2) 竿先張線! c& O/ \2 m) T; a, o8 E% @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竿先的彈性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將釣竿伸出與水流方向盡量保持垂直90度-120度之間, 打開線杯, 利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及竿先的彈性輕輕拉緊釣組,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 s( {6 K; F! X# c- L/ d' N) f3 l/ }+ [
環境配合- 風流同向或風流平行異向, 和緩至清勁的風, 海面浪湧大中小均可, 但因為竿先要能夠與流帶保持90-120度, 所以只適用於磯際或磯石的咀位而水流非常接近磯際地由腳邊帶出或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或橫過(視乎釣竿長度) 或者流速較慢而直接擦過本礁的本流釣場.( W5 Z) d# |9 t; z: t2 f1 C
% _2 g9 L V& H: k: i+ c3 y7 h
晃誘配合- 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時, 竿先將微微彎曲, 如果是一支竿先設計優良(例如大部份的G牌磯竿), 將會較容易感覺釣組拉緊的情況,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 故此釣手要不時將手指於線杯放開, 同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手指按杯制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 r& G: u- `/ s+ n `1 T* `/ s: K' i! G/ {* u9 d
備註- 如果環境配合, 這是控制性最高而又殺傷力最大的張線技巧, 因為除了基本丹錐下沉的魚訊外, 掌握得好的釣手也可適時減低滯線或餘線運用丹錐脈釣法(直感) 同時把握魚訊, 也可隨時透過手法控制丹錐乘流性及丹錐殘存浮力(如何辦到? 有機會再談). 香港很多釣手都主攻磯際至近場, 所以如果遇到合適條件時一定要嘗試.8 B) ^/ `( y' ~9 S
3) 風力張線& F) r! m x# Y' L1 c# O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風力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 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 讓部份母線離開水面, 竿先必須視乎風速及風向作出適度的提昇及指向合適的方向, 這時母線將被風吹成一個弧形而向丹錐方向作出拉扯, 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 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0 {5 P7 Q. h6 R q& T" ?5 H: U- o% y& N" I
環境配合- 風流平行異向之時, 吹和緩至清勁的風, 海面浪湧影響不大, 水流方向平行於岸際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
' E! C$ G- n. s: ~$ w; W. i+ X' \: U7 e+ j4 [
晃誘配合-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 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 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 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或者甚至被母線拖拉至下風位反向而行, 故此釣手要不時作出道系修正並同時將釣竿放下, 也同一時間釋出母線, 這時丹錐乘流性將會再度發揮而繼續向前流動, 釣組角度也會下降, 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 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 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0 I0 g% Z1 c x6 ?0 \! k
1 c6 R6 D, I1 v Y+ `5 g7 K7 x
備註- 這種方法是各種張線方法中最難掌握的, 因為如果釣手控制不佳(有時卻是刻意的), 往往令整副釣組向後走, 又或者令整副釣組飄離正確水流軌跡, 所以釣手採用這種方法是要勤於作出道系修正及將釣組飄浮軌跡的誤差計算在內, 方能於採取張線技術之同時將釣組送往標點. 但因為香港很多磯釣釣點都是必須於有風有流的情況下魚群活性才比較高或者才有魚群結集, 故此釣手必須要掌握這種張線技巧否則於大部份惡劣環境下根本不能發揮阿波釣法的威力, 否則便會像香港有些釣手一樣未到必要時卻採用竿先插水式, 任由釣組隨意飄流, 中魚猶如摸彩.- z# @( Y$ m9 S/ y, l& t5 i$ K
阿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中通另一種是外掛的,兩種的綁線方法都是一樣的。穿好母線後先穿過一顆太空豆(卡拉棒),接著穿檔珠.阿波.擋珠.太空豆(卡拉棒),這樣就可以接著綁八字環或是三叉環了,最後只要接上子線和魚鉤就大功告成了,阿波的重量使用咬鉛來調配,所以咬鉛也要多準備幾種size才可以。) w, `1 N4 k P P2 z# Z
至於哪種釣組最好用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釣場的深淺還有當天的水流也會不同,以及對象魚的設定...等等,所以很難斷定哪種釣組一定是最好的,這也是要靠自己的多方嘗試和不斷和別人討論,這樣一定會進步很快的。其實只要釣的到魚就不失為一組好釣組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