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狂熱 於 2018-8-22 21:20 編輯
養魚說穿了就是養水
怎樣的水最好..簡單的說..就是能維持穩定的水質..
乍聽之下好似很容易..
但卻藏著很大的學問..
即使只是一桶靜置的水
水質會不會隨著時間改變呢?
會..因為靜置的情況下..
水中的看不見的菌會慢慢用光氧氣
接著細菌.黴菌漸漸滋生
一些菌缺乏營養氧氣倒了死了
形成水中的有機廢棄物
慢慢導致水質呈現酸化......
水中的微量元素只要一丁點的差異
都可能導致水質的平衡不同造成不同的結果
因而沒什麼條件完全相同的魚缸
這也是養水這門學問之所以讓很多人研究那麼久的原因
一般的觀賞魚大都能適應pH6.5~7.5這接近自來水的變化
只要經過足夠的時間讓魚調整自己身體的機能來適應
養魚的初期我也曾認為營造魚隻原生地的環境很重要
但慢慢發現這只是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除非亞馬遜河就在你家門口
否則光是水中很多微量元素的控制就不是你想像的到
更何況小小魚缸內的環境有限
比起原生地源源不絕的營養供給絕對是不能比的
光是硝酸鹽.亞硝酸鹽這些能測到數值的控制就已經有些難度
更何況是那些會互相影響比例的微量元素呢?
養水養水
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水可以長時間的呈現穩定的狀況
即使改變也不會改變的太劇烈
能做到這點的就已經是相當厲害的高手
背後的硝化系統需要穩定
甚至有厭氧槽的存在
而定期適量的換水以及水質處理
箇中細節更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明
自來水適合養魚
但仍然可能隱藏著部分有毒物質
廣為人知的氯..測的到的銅鐵濃度
但還藏著鉛等重金屬
因而使用水穩蜇合再搭配進口的活性碳吸除是很重要的
先處理掉水中的有毒物質
接下來這樣的水用來培養硝化菌才能確保安全無虞
硝化菌適合的環境pH在7~8之間
而一般靜置後的水可能會先酸化
透過曝氣 因減少了水中CO2的存在
(CO2很容易隨著打氣而逸散到空氣中)
將導致碳酸鹽(HCO3)中的CO2分解出 並產生OH-離子造成水質偏鹼
適度的打氣確實可以提升水中的pH
但過高過於鹼化的水一樣會造成鹼中毒
同理也有酸中毒的情況
中性而穩定的水 更適合養魚
水質穩定的情況下
魚隻才會健康 慢慢成長
要穩定水質
便得先有避免水質變化急劇的觀念
否則不只傷魚 同時也容易傷害到了水中的硝化系統
改變..應只是緩慢而長期的做改變
即使是微量元素及維他命的添加
仍應秉持著這樣的理念
寧可不及 也不要超過
[ 本帖最後由 狂熱 於 2009-6-8 23:17 編輯 ] |
評分
-
1
查看全部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