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122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程寧的競技釣鯽調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9-3 19:2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日上老鬼釣魚論壇有一篇文章感覺不錯,想與各位釣魚新手分享!7 o' i: {: b8 w! x# k- q
為尊重著作權特聲明本文引用至:http://bbs.lg9118.cn/bbs/thread-42989-1-1.html
/ o1 M4 Q. ~8 r; |/ ?0 b0 O(老鬼釣魚論壇)
3 _3 K. B, B' Z4 j3 z程寧的競技釣鯽調漂0 b" @+ k: H2 }$ S) _- T7 F
一、引言
- M! n! L2 t5 w1997年我在《試論競技釣鯽法──漂的標點與漂的語言》一文中介紹過浮漂的“上調法”(見中國釣魚)1997年4-6期。
% Z, ^/ u$ W* w/ b隨著競技釣的快速發展,並通過近幾年的反複實踐驗證,發現浮漂“上調法”在複雜多變的競技釣比賽中已顯落後。另外這種調釣方法,由於當時在文章中介紹得過于簡單,造成不少讀者在理解和使用上的不便,為此我深表歉意。
. }8 L/ }, d$ O" ?4 z這篇《浮漂的使用》,1997年年中就已完稿,但總是覺得不把牢,對自己提出的某些理論觀點,總想在實踐中多檢驗檢驗,生怕有錯而誤導了廣大讀者,所以遲遲未敢發表,如今呈獻給讀者的,是經過我三年的反複實踐和驗證,在原稿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次修改後的產物。但也保不齊有錯的地方,如讀者為我指出錯誤,將不勝感激。
7 B3 R( r8 u0 f4 M# z; t: P; x  d6 @《浮漂的使用》一文,是我從近五年的休閒實踐和競技比賽實戰中總結、歸納出來的,文中介紹的有關浮漂的使用機理和原則及調釣方法,既適用於競技釣鯽比賽和平時的訓練,也適用於休閒釣鯽、釣鯉。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把浮漂的“調”與“釣”緊密而有機地結合起來論述,盡量減少單純性理論和避免教條性公式。0 n5 |" L( V; l: ^2 a
本文貫穿一種思想,就釣魚運動而言:釣有法,而無定式;勝在應變,敗於教條。$ m, ]1 |# m' D1 o" e& r6 z( _
文中要重點介紹的“全方位差調釣法”,總結了“調四釣二”、“垂直歸零釣”、“上調法”、“調幾釣幾”等等多種調法的優點,並吸取了傳統釣中的“底墜兒”、“活墜兒(跑鉛)”的某些長處。把浮漂從以住較窄的調釣空間引向更為寬廣的調釣範圍,使一支品質優良的浮漂,通過釣手的挖掘和發揮,能表現出更大的威力。% k/ \0 X$ R0 t- ^$ D( n
為了便於釣手通過學習和比較,能掌握更多的浮漂使用原理,本文結合了在釣界有爭議的一些觀點,和容易讓釣手產生錯覺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和評論,對錯與否,有待廣大讀者和釣手的評斷。
9 C& [+ A9 w+ y另外在引證和分析過程中,難免涉及到某些作者和釣手的觀點,如有得罪,請多多諒解
2 Z6 b4 m# Q# ~& ^) M6 k  @2 j2 N/ R原理是基礎
7 x* `6 d7 t+ ]5 N* Z浮漂是釣魚人的重要武器,小小的浮漂寄托了釣魚人所有的希望和夢想。浮漂用得好,希望實現,夢想成真;用得不好,小小的浮漂記錄下的衹能是失望和煩惱。
  i" E* z' s  j( O0 N0 ~要想學會使用浮漂,必須先要掌握浮力的基本原理,了解浮漂的物理特性,並能要浮漂的實際使用中運用這些原理和特性。多數釣魚人對浮力的了解,一般是從書上學到的較為單純、獨立、專項的平面知識,而釣魚浮漂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項要考慮多種外在因素變化的“互聯立體工程”,忽略了其中一種因素的影響,就可能導致漂調得不準,魚不上鉤。缺少理論基礎的釣手,在調漂施釣中,經常是顧了這頭,忘了那頭,今天搞明白了,明天魚口一變又糊塗了。
# B! ~1 p! W; t- W) ?因為垂釣時看不見水下,浮漂的調釣是一種半暗箱式的操作,對不懂原理的人來說,想弄清楚線組在下沉過程中和在水底的狀態及變化確實很難。有些釣手衹有靠猜測來判斷,然而現實同猜測之間有時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
, _0 H( O. d# k2 V# v7 F2 D" h也有人認為不就是釣魚嗎,什麼浮力重力的,操那份心,傷那個神幹嗎?會調四釣二不就行了。然而,現實是“殘酷無情”的,會調四釣二,卻總釣不好的釣魚人並不算少;一場比賽結束了,才發現雙鉤一直是離著底的選手也不乏其人;而釣著釣著,浮漂自動升起一目兩目,讓一些老釣手至今疑惑不解的事,同樣是屢見不鮮。
& O3 d6 n3 D2 w5 S常有人問我“調四釣二改釣三目時,為什麼浮漂向上推了三四目,示標才升到三目呢?”認不這太不可思議了,實在是令人費解。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如果不懂浮力和重力之間的平衡方式,調漂時又看不見水下發生的變化,必然是一頭霧水好幾載。1 }8 X" A2 c$ m  }1 i
有人說浮漂的假動作害人。其實,不懂浮漂的使用原理才是最害人的。, B3 H6 n* {! r/ o9 l
要想學會競技釣調漂法,必須先弄懂與調漂施釣有關的浮力、重力、加速度、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質量、密度、水的阻力、水的表面張力等等物理方面的概念和知識,否則,即使學會了調漂的方法,也衹能是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照貓畫虎,在魚情、水情發生變化時,無法主動應變,總處於被動的地位。8 y+ S; J( l7 n# L: m! r* R
當你通過學習,了解了浮漂的浮力和重力之間,是通過自身的調整,最終達到平衡的一種等量互動、相互制約的關係之後,就能輕鬆地理解下面將要介紹的“全方位級差調釣法”。一旦掌握了這種調釣法你就會覺得調漂不再神祕、複雜,不再那麼煩瑣,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垂釣需要隨時而簡便地修正浮漂的“調目”和“釣目”。
' F8 t) y. P) i不過,學會了一種調漂的方法,對競技釣手而言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說,釣魚調漂,各有高招。競技釣手必須博學廣納,集眾家之長為己所用。要知道,釣魚不易,釣競技池的刁滑魚就更不易了。
! G) U  |4 S3 U( Y- j平衡是起點& `( Y# ?9 T" V9 p# B) d
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是:浸入液體裡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 a8 ~9 R  ?; b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如果浮力大於物體的重力,物體上浮到露出一定體積為止;浮力等於重力,全部浸在液體中的物体懸浮在液體中不動;物體的重力大於浮力,物体下沉到底。3 ~- ^, z7 u" u% ]) Q: [
浮力的大小衹與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体浸入液體的深度無關。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 h2 K4 I& ~& I* B! W7 u浮漂能浮於水中,是因為製作浮漂的材料密度小於水的密度,入水後它的重力小於水對它產生的浮力,所以浮在水面,浮漂在未浸入水中之前不顧在浮力,衹是一個能產生浮力的浮休體。2 X3 w2 T' \8 y9 b' c* j3 }
多大的配重就能使浮漂相應地浸入水中多大的體積,水對浮漂相應地產生多大的浮力。減去多大的配重,浮漂從水中升起相應的體積,水對浮漂也相應地減少浮力。
1 V' r1 L+ d- b- w$ e2 P調漂時,在雙鉤離底的情況下通過加減鉛皮,調整浮漂成水平(示標頂端與水面齊平),此時浮漂在水中的狀態,屬於懸浮。懸浮的定義是:物體的重力等於浮力。2 Z+ l: V. E, K4 P
懸浮著的浮漂,是漂的自身重力,加上入水線組中的線、墜、八字環、鉤、插漂座、太空豆(掛餌調漂,要加上餌重),所產生的重力的總合,同水對它們各自相應產生的浮力總合相等,此時這兩種力的總合力為零。浮漂處於總體的二力平衡之中,沒有任何剩餘的設計浮力存在,而且是浮漂的最大浮力的體現。這時我把它稱為歸零。如果說浮漂真有歸零點的話,那它衹能是在浮漂的示標最頂端。
0 f" L& q- q' {; s. O在這裡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千萬不要錯誤地認為,水衹對浮漂產生浮力。實際上,水對所有浸入其間的物體均產生浮力,入水釣組中的所有配件,包括釣餌無一例外。清楚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 P) O/ V8 Z% f" D
我們平時垂釣中,為了便於觀漂,一般都將浮漂的示標露出水面幾目,無論調釣的是幾目,衹要示標露出水面,浮漂此時在水中的狀態就屬於漂浮;當物體浸入液體中,所受到的浮力大於物體的重力時,物體會部分浮出水面,隨著物體的上浮,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變小而使液體對物體的浮力逐漸減小,直到浮力等於重力,物體不再上浮。漂浮的定義是:浮力大於物體的重力。: j( e1 e9 J) Y" I. g% U) E- y
一支浮漂無論是調四、調五還是調一,當停止升降後,最終的浮力和浮漂體系所形成的重力都是相等的,衹是各自平衡所需的配重(重力)不相同,但屬於同一範疇內的不同級別的二力平衡。即使為了釣鈍,調釣至鉛墜到底示標露出兩目,也同樣是處在二力平衡之中,衹是大出的那部分重力被地面承受了而已。- i) V( ^& p2 Q5 o$ R' c) r
釣魚觀漂,就是利用浮漂的示標露在水面來觀察魚情、魚訊的,就袢藗兂Uf的那樣,釣的是“剩餘浮力”。確切地講,釣的就是浮漂的漂浮,觀察的就是那幾目入水後能產生浮力的剩餘體積。/ u( q$ A7 O" v; }  y+ S. N" |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漂浮著的浮漂也是處於二力平衡狀態,而二力平衡和定義就是合力為零,那也可以說浮漂這時“歸零”了。其實,浮漂些時是處於局部的二力平衡,並非是總体的二力平衡。這兩種二力平衡在浮漂的使用中從屬兩個不同的範疇。
3 l8 \! o) g# x3 N. Q1 C- F5 B比如用兩支完全相同的浮漂,漂腳上卷上鉛皮,在水中把A浮漂調成平水,使它處於懸浮;B漂調到四目,使它處於漂浮,兩支浮漂同時都是處於二力平衡之中。然後,為B漂加上一塊能使它下沉一目的鉛皮,B漂在下沉一目後停止不動,處於一個新級別的二力平衡之中;如果把這塊鉛皮加至A漂上,A漂不是下沉一目的距離,而是會慢慢地一直下沉到漂腳輕觸水底為止!這就是局部二力平衡和總體二力平衡對這兩個不同範疇的二力平衡,所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個例子,同時也向大家證明了浮漂在水中什麼時候最靈敏。
0 ]8 Q0 [1 E0 V' a) L3 L1 M+ Q魚來吸餌或吸餌後轉身、抬頭,都是對浮漂的二力平衡系統施加了外力,必然導致這個系統失去平衡,浮漂會相應地升降,去尋求新的平衡。魚吸餌和吸餌後的轉身,對這個平衡系統施加的是等同於重力的拉力,浮漂會相應下沉;而魚吸餌後抬頭,是減去了這個平衡系統中的部分重力,當減去的重力足以使浮漂上浮時,浮漂就會相應地上浮。
; R/ H# T% j1 C' i% {' `- X漂、餌的連動性
" A. ]6 F+ U( n) ^" g" D/ M0 Z施釣時,究竟把漂調到什麼程度最好呢?有人可能會脫口而出,當然是調到漂動提竿能中魚最好,此話不假,不過,這衹是正確調漂的一個必然結果,說明不了實質問題。
% X$ y& D- g; C% L5 x. B6 }調漂釣魚,從浮漂的浮力和線組的配重角度來說,調的是浮漂的浮力和線組的重力之間的適度平衡,釣的是打破這種平衡的最佳設定;如果從信號“有線”傳遞這個角度來說,則調的是漂、餌的有效連動範圍,釣的是漂、餌的最佳連動效果。
% A9 l4 x' C( w4 J4 T2 @/ C釣魚是一線拴兩頭的遊戲,誰也離不開誰,發力和受力總在兩頭同步或相繼出現,線是連接和傳導發力及受力信號的惟一導體。所以說,正確掌握和充分利用漂、餌連動性是至關重要的。比如用兩支完全相同的浮漂,漂腳上卷上鉛皮,在水中把A浮漂調成平水,使它處於懸浮:B漂調到四目,使它處於漂浮,兩支浮漂同時都是處於二力平衡之中。然後,為B漂加上一塊能使它下沉一目的鉛皮,B漂在下沉一目後停止不動,處於一個新級別的二力平衡之中;如果把這塊鉛皮加至A漂上,A漂不是下沉一目的距離,而是會慢慢地一直下沉到漂腳輕觸水底為止!這就是局部二力平衡和總體二力平衡對這兩個不同範疇的二力平衡,所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個例子,同時也向大家證明了浮漂在水中什麼時候最靈敏。. d. b3 p' Z, Y7 Q0 V# q
魚來吸餌或吸餌後轉身、抬頭,都是對浮漂的二力平衡系統施加了外力,必然導致這個系統失去平衡,浮漂會相應地升降,去尋求新的平衡。魚吸餌和吸餌後的轉身,對這個平衡系統施加的是等同於重力的拉力,浮漂會相應下沉;而魚吸餌後抬頭,是減去了這個平衡系統中的部分重力,當減去的重力足以使浮漂上浮時,浮漂就會相應地上浮。
- |; i- r5 Y( X4 N1 h3 L施釣中,有時需要餌動漂即動,有時需要餌動後漂動。比如說,有時需要餌移動1厘米,漂即同步移動1厘米。有時需要餌移動1厘米後漂再移動,并且移動量要小於1厘米,其目的,說是要特意讓浮漂的反應滯後一些。這樣一是可以降低魚的警覺性,二是可以讓魚吃得更實一點。
9 K3 _4 `/ D5 B7 w0 w9 G' R) h6 T5 S2 L) u在平常垂釣或比賽中,經常遇到釣著釣著就出現連續空竿現象,浮漂下頓動作很好,就是釣不上魚來。當你把浮漂向上推一目半目之後,空竿立刻減少。這種通過微調來改善上魚狀況的辦法,就是在調整漂、餌的連動性,為了更得利於魚吸餌入嘴,改變“有線”信號的傳遞速度和傳動比。
. n. k6 V' b+ B' h9 {適度的鈍,讓魚在吸餌的前期──餌從靜止狀態變成向魚嘴內移動的初始階段──餌不會馬上抻動浮漂,而是等到魚把餌吸入口中的後期,浮漂才被餌抻動,利用子線的適度彎曲,造成漂、餌連動中的浮漂滯後減量位移,以此達到減少釣餌入魚口時產生的阻力。這就是餌動後漂動,而且浮漂動量小於餌動量的目的,也是競技釣手必須學會“看小漂”的原因之一。" p  l, F+ C6 Y3 g( X, Y, |8 ]
在正確利用漂、餌的連動性時,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魚情來選用浮漂。如果用一支大號粗身粗尖子的浮漂來釣這種浮漂位移滯後,而且釣的魚較小時,浮漂可能就不來動作了。! D+ t1 p9 Y+ D' T; u* ]
二、釣靈的得與失; ~  K; p( c: g1 I0 b% y
有些初學“台釣”的釣友,總以為浮漂調得越靈越好,釣的也是越靈越好,不曉得釣純通常也是多獲魚的訣竅。/ I* r* M8 r8 I/ w- j  y6 F) ]) ?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如果漂調釣得過於靈敏,特別是雙餌離底時,魚群游近釣餌後,魚的腹鰭、尾鰭的扇動、刮碰,會使釣餌晃動不止;魚鰭的扇動還會使釣餌附近的水出現上升渦流和下旋渦流,使浮漂一會兒上送一會兒下頓,而且送頓得特別標準,真像魚吃餌似的。若不明就裡,長此以往,真的會令人心灰意懶,停竿不釣了。3 |+ i. k2 i; g  {8 B
適度的鈍,讓魚在吸餌的前期──餌從靜止狀態變成向魚嘴內移動的初始階段──餌不會馬上抻動浮漂,而是等到魚把餌吸入口中的後期,浮漂才被餌抻動,利用子線的適度彎曲,造成漂、餌連動中的浮漂滯後減量位移,以此達到減少釣餌入魚口時產生的阻力。這就是餌動後漂動,而且浮漂動量小於餌動量的目的,也是競技釣手必須學會“看小漂”的原因之一。, y* n0 W4 P" |0 I( G! E% E7 g
也有不少的釣友,從“傳統釣“改學”“台釣”,最後又回到了“傳統釣”。多數原因,是對“台釣”中懸垂這個概念理解得較片面,一味地追求調靈、釣靈,越釣越糊塗,越釣越失望,最終被無奈走了回頭路。 有些文章中的觀點確實也誤導了不少的釣友。像什麼“天氣不好要釣靈、水中缺氧要釣靈、冬天水冷要釣靈、吃口輕要釣靈。調四釣二不行,改為調五釣一,再不行就調六釣平水”。這些與現實不符的觀點,確實搞得那些初學“台釣”的人苦不堪言,有的學了幾年都找不到北。/ G" e4 h* L6 l7 Y
讓我們試想一下,魚如果已到了吃餌極輕的程度,那它幾乎不可能把飄忽不定,四不著邊,懸浮著的餌吸入嘴中。如果餌臥在水底,因地面的阻隔和依托作用,使魚吸餌的效果會更好。這如同吸塵器貼地越近吸塵效果越好是一個道理。這種輕口魚不可能直接吸動釣餌托動浮漂,但它把落地餌連吸帶咬地吃入嘴裡後,靠身體的擺動托動浮漂是沒問題的。所以說當遇到上面說的那幾種情況時,絕不能釣靈,一定要雙餌落底,調靈釣鈍。用細身細尖子小漂,調平水釣半目或一目為佳。
- f9 a6 a) q$ {3 A對釣靈,我並不是一概反對。像釣生口魚和口腔大吸力足的魚,釣得靈些,讓下餌輕觸底,上餌懸浮是完全可以的。這類魚,屬於不知深淺的愣頭青一族,見到好吃的餌就大口大口地吸入嘴中,且吸得較深,想吐都來不及。/ D4 b% Q7 b( M. V: S8 X
在魚少的水域中釣魚時,為了利用釣餌的動態仿真效果,來引誘為數不多的魚時,可以釣靈。但是,小雜魚多的地方,還是釣鈍為好,免得自尋煩惱。
6 [& j2 J2 `/ Z在平時釣魚或比賽的開始階段,可以釣靈,這樣發窩快,又能及時了解魚進窩的情況。但要隨著進窩魚數的增多和“魚口”的變化逐漸過渡到釣鈍。" g5 k2 G" O/ }+ i" C
某些時候,釣口腔大吸餌狠吐餌快的滑口快魚,可以釣靈。但一定要使用細身、細尖子的浮漂,鉤要比常規小些,線要細,餌要軟、黏、略小、調釣的目數可以視魚情而定,但最好是一餌臥底,一餌稍稍離底,開始可以抓第一口,隨著魚的探啄,涮餌的次數增多,改為“放一抓二”或“放二抓三”。8 C, w. C* t3 ~
另外,像釣離底,“截殺”、釣離底“定位”、釣浮等則屬另類的釣靈,不在此論述中。
' L& y# k0 N1 K# e1 h& q靈、鈍之爭/ ~6 Y9 V" V" ?1 F% [. j" c
對釣輕口魚和滑口魚,到底是應該釣靈還是釣鈍,這個問題前幾年在釣界是爭論不休。如今競技釣圈內的大部分釣手,通過多年的實踐,已接受了釣鈍的觀點,“休閒台釣族”至今是觀點不一。
* x" j9 S  o8 N3 A# N特別是拜書為師學習“台釣”的一些釣友,常問我:當雙餌離底,餌的重量被浮漂平衡後,餌等於沒有重量,魚游到餌邊時,浮漂都能感應到,這種“呼吸式釣法”是最靈敏的,此時魚吸餌入嘴應該是最省力的。為什麼你卻說這樣釣不到輕口魚和滑口魚呢?我開玩笑地回答說:你們那種“呼吸式的釣法”衹能釣上“幼小無知”,我們雙鉤臥底的都是“老奸巨滑”。6 J" h9 T0 ~; }1 b$ U
釣靈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片面強調釣靈正是忽略了它的缺點一面。2 j: K5 P" P) G( n# L. F# K
鯽魚吸餌時身体有多種角度,但身体垂直向上,在釣餌下方吸餌是幾乎沒有的。所以魚在吸餌時,餌和浮漂不是在同一垂線內運動。無論是釣餌懸浮或是到底,餌都是被魚吸動後,在移出平衡系統時才托動浮漂的。/ u( _8 _. T0 H, _! `: y6 S
當餌和鉤被浮漂的浮力平衡後懸在水中,確實沒有自重。但是,在餌被魚吸動使其離開二力平衡的這條垂線後,鉤、餌的自重馬上恢複。並且因為線組被浮漂和鉤餌繃得很直,衹要鉤餌稍一移動立刻托動浮漂下頓,浮漂浸入水中的體積隨之增大,水向上托舉浮漂的浮力也同時增大,並且在浮漂移動的瞬間,水對浮漂形成的阻力也很大,使浮漂對鉤、餌產生一種向上的拉力,造成餌在入魚嘴的途中又增加了阻力。如果魚的吸力小,不足以克服鉤、餌重之後又出現的反向拉力,那它衹好順水推舟、棄餌另圖了。
. f8 }. c$ Z9 }- M$ G! t& m而滑口魚,對線吊著的釣餌是極為敏感的,反複被釣的教訓,使它看見那根線就引起本能的警覺。即或為了生存的需要而覓食,它也不敢把餌真的吸入口中,衹是吸到嘴邊立即吐出,通過反複吸吐,吃那些被它噴碎的渣子,也就是我過去說過的滑魚在“涮餌”。釣滑魚要用影子小的細線也有這個原因。滑魚對認為有异常的釣餌進行涮餌時,餌進嘴後連嘴都不閉,直接快速吐出。從水下拍攝的魚吃餌的片子中發現,滑口魚吃懸餌時的一吸一吐快達零點三秒,再優秀的釣手也很難釣到它。
( K$ W6 n8 D- C/ J$ m: J6 V如果釣得稍鈍一些,魚要等到餌入口的後期才能感覺到拉力的存在,這時再想吐餌,為時晚矣。如釣得更鈍一些,讓子線彎曲度加大,並離開釣餌一定距離,減少對魚的影響,使魚在整個吸餌過程中衹能感覺到正常的鉤、餌重,等魚含餌調頭或抬頭牽動浮漂時才能感覺到這個阻力或額外的重力。( {( N- x% J8 O+ {+ Q% a
在魚口亂、小雜魚多的情況下,這種釣鈍是卓有成效的。如今一些釣小滑魚的比賽中,釣手已發展到調平水釣四目或五目了。
# B. `7 {4 P, @$ V& i當釣鈍,釣到浮漂沒有下頓或下滑(緩慢下沉)的動作,衹剩送漂了,這說明已鈍到相當的程度了。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這樣釣。
9 M6 p8 M" s) S9 m4 R; _但是,遇到浮漂下頓和下滑全都空竿這種特別情況時,就非得釣這“送口”才行。正像釣手之間開玩笑說的:這魚,點頭不算,抬頭算。0 S: c" K/ d' g& r
以上這些,衹是對特定魚群的特定釣法,並非所有輕口魚、滑口魚全適用。4 Q: D& v, ~: D9 T/ `9 ]$ A8 j2 d
另外,釣鈍也不是越鈍越好。就是釣鈍,也分調靈釣鈍和調鈍釣鈍;在技術運用上還有升漂“釣死鈍”和加鉛“釣活鈍”之分,況且使用不同的浮漂、線組,不同的魚鉤、魚餌時,同樣的釣鈍,會出現不同的效果。這一切還需釣手自己去用心體會,去積累經驗。" j. w# G  [8 c- c  y9 Z
驗證“歸零點”! u( J6 ]1 i/ }. A  |! U% d; _
關於“歸零點”,我從兩本介紹“台釣”的書中找到一段相同的解釋:台灣釣法的高靈敏度,就是從上浮物體─浮漂,和下沉物體─鉛片座、鉛片墜、連接環、魚鉤之間,找出它們的浮動中心點,也就是台灣釣魚高手習慣稱之的“歸零點”,即浮力=下沉力,兩者之間互相抵消的“歸零點”。
! F  R5 q$ V1 t  v7 j% {' d( p測試方法大致如下:把浮漂調成平水,剪去一塊能讓第一目升起的鉛皮,然後照這塊鉛皮的大小,依次剪去,剪一快升一目,當剪到某一目時浮漂升起一目以上,此目就是此漂的“歸零點”。
. r$ @) D5 j/ Q+ \, }6 Q, w我曾認為是“浮力中心點”?得到的回答是從沒聽說過。但我不死心,又去書店翻遍了教科書中有關浮力的文章,最終也沒有找到“浮力中心點”這個名詞。仔細想想,這可能是作者的表達錯誤。他想說的可能是浮漂的平衡點。
* H- M+ D6 n& u( Q) z1 E根据浮力的漂浮定義:浮漂被浸入水中後,因水對浮漂產生的浮力大於浮漂的重力,浮力會把浮漂部分托出水面,減少浸在水中的體積,浮力也相應減少,直到浮力同浮漂體係所形成的重力相等時,浮漂停止上升,並保持不動。浮漂此時與水面相交的那條線,就是現有的浮力同浮漂(包括所有配件)的重力相平衡的─平衡點。此時浮漂處於二力平衡之中,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即浮力=下沉力”。6 w& H, }$ A: B$ v
示標的平衡點有兩個規律:一是在示標的任何一目都能形成;二是示標必須同水面相交並保持不變時才能確定。我們調四、調三、調任何一目,都可以做到“即浮力=下沉力”,如果這就是“歸零點”那就無需再去費心尋找了,因為每目都是“歸零點”。
9 k. T0 D  ~, B浮力定義告訴我們,平衡點不是“歸零點”。因為對浮漂而言,“歸零點”衹有一個,無論它是否與水面相交都永遠存在,並且是固不變的。說白了,“歸零點”就是浮漂的最大浮力點。它不需要測試,一看便知道,因為它衹能是在浮漂的示標頂端。  F" F/ r7 S; O4 B. `# F- r* ^
如果以上解釋還不能說明問題的話,下面再換個思路來講。9 X+ e5 v2 l( K; D! f3 B% Z7 {
1997年我在《試論競技釣鯽法─漂的標點與漂的語言》一文中提出的“剩餘浮力”(指浮漂的剩餘設計浮力也可以理解成浮漂的剩餘載重量)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釣手所了解和接受。那我們順著“剩餘浮力”這個思路往下說:衹要示標露出水面,就是有“剩餘浮力”存在,有“剩餘浮力”就不能出現歸零現象。而“剩餘浮力”衹能是隨著配重的逐漸增加而逐漸減小,直到示標全部浸入水中“剩餘浮力”為零時,才是歸零。# a9 I( t, _% L- Y7 ^$ W  U
按照浮力的規律,多大的重力,能使浮漂多大的體積浸入水中:減少多大的重力,浮漂就有多大的體積浮出水面。“剩餘浮力”的遞減或遞增的過程,不可能違背這個等量變化的原則。除非有人能證明阿基米德有關浮力的原理是錯誤的。7 l( Y" V8 i4 s2 M
所以說浮漂的“剩餘浮力”的遞減過程中,零值衹能出現在末尾,絕不可能出現在中間,除非是這支浮漂的示標分為兩段,並由一根極細的硬鋼絲連接,兩段之間並留有一定的間距,才可能出現台釣中所說的“歸零點”的現象。
( K7 j( I& `. a5 d“歸零點”之說雖說是錯誤的,可當年釣界前輩提出“歸零點”這一觀點時,我想不會是憑空想像的,一定是有一定原因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前輩誤認為有“歸零點”現象的呢?
$ Q9 x3 ]) v3 s4 c) {. Z' L我分析有三種可能:一是測試所用的浮漂(達摩軟尖子)每目的體積不同,在等量減重後示標升起的高度不一樣;二是示標的壁薄厚不一,造成目與目自重不同;三是受水的表面張力影響。# q2 ?4 {% ?% m/ P, D, W8 v2 K7 x
而水面張力是最有可能讓人誤解浮漂有“歸零點”的主要原因。
9 |) y* |, b  d$ D7 m# r水的表面各部分間能產生一種相互吸引的力,在這個力的作用下,水的表面有收縮到最小的趨勢。浮漂的外表與水面接触時因受到這種收縮力的擠壓,使它在升降過程中受到一定的影響。) f0 i2 w! n4 f* \% {  l" }
水面張力的規律是:水的表面溫度越低,水面張力越大,在水面要結冰時,水面張力最大。反過來水面溫度越高,水面張力越小。
- r' r7 A5 `* E& H. s! R3 B4 K$ j! [我曾多次在30°C、15°C、2°C這三種水溫中測試各種浮漂。其中一支王冠牌孔雀羽軟尖子浮漂,在2°C水中,按目等量減鉛重到五目時,浮漂從四目升到六目,再用手指輕一壓它又回到五目並保持不動。再把它半目半目地拎起,鬆手後它仍然不沉回五目。當把它拎到六目時,它會慢慢地降到六目。如果把它從五目壓到四,它卻基本可以回升到五目。這種現象在各目間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衹是在四至六目較為突出,而且軟、硬尖子都會出現這種現象,且規律基本相同。在30°C的水中這種現象不太明顯。: R' N7 g- X. ?2 y% G
這表明:當浮力和重力的合力接近零,浮漂就要處於二力平衡,此時水面張力在浮漂的平衡點下方表現得尤為明顯。而且水面張力越大,對浮漂的升降影響越大;示標與水面接觸的部位越粗糙面積越大,受到的影響越大;水面如有污物增加了黏稠度後,浮漂受到的影響越大;靈敏度越高的浮漂,受到的影響越大。
* b) y' K- u/ {我有一套游克修先生製作的碳腳“白板王冠”浮漂,其中最小一支“零零”號能感應到近三目的水面張力。/ P+ h  Y' k& V+ O( M
三、調靈與調鈍
) V' i9 _9 {  ^- }$ Z釣界多年爭論不休的幾大焦點之一就是:何為調靈,何為調鈍,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學釣魚衹能是越學越糊塗,最後衹能是“釣”進了八卦迷魂陣,最終被“調”趴下為止。
1 `5 l& G- \0 e0 F* Q9 R我對調靈、調鈍的觀戰,是以浮力原理為理論依据,在對幾十種浮漂進行了數百次的測試,並通過多年的垂釣初中檢驗,最終得出的。同某些書上的觀點是有很大差異,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讀者可以通過初中來檢驗我的觀點是否正確。4 W  i) x' t5 y+ p  c
一本台釣揭祕書中對何為調靈、何為調鈍是這樣講的:“調整浮漂超過四目,如調五目、六目等則調靈敏,調的目數越多越靈敏。垂釣時,浮漂露水目數少於二目,說明浮漂受重力增加則敏感度提高,稱釣靈敏:如釣一目、釣半目時浮漂至露水少於四目,肯定是墜已加重,則反應遲鈍。
/ {: P' r( @, P' B! o# Z4 V2 ?以上觀點能看出作者認為浮漂的露出水面目數越多越靈,反之越鈍。其理論依据是:調的目數少時比目數多時“肯定是墜已加重,則反應會遲鈍。
8 x9 e% v1 L/ e3 p' G7 V+ K1 m% A在分析靈、鈍前,首先要明確浮漂的靈與鈍是以浮漂体現魚訊時的位移速度和位移量來區分的:漂、餌同步同量位移(不計線長的因素)為靈,浮漂滯後減量位移為鈍。
, l2 f9 o8 {' \實際影響浮漂位移速度及位移量的因素有以下三個(在雙餌離底的前提下)﹕一是浮力和重力;二是水面張力;三是水對浮漂及線組在瞬間移動時所形成的阻力。這如同汽車行駛中形成的風阻近似;同樣是迎面角度大,受到的阻力越大;移動的速度越快,受到的阻力越大。
. k- w* f7 f5 G7 t) V2 ?前面講過,無論是調四或調六,當它們立在水中不動時,都是處在二力平衡之中,此時的鉛墜在水中的重量均為零。六目的鉛墜和四目的鉛墜,此時沒有輕重之分。所以說,在等同條件下同一支浮漂四目不會比六目遲鈍。. w* ^. b, G" P3 t
另外,從六目加鉛皮到四目所加的重量很小,對一支優秀的釣鯽浮漂來講,可能不足1克;從鉛皮的体積來講,厚不過0.2毫米,長寬在2毫米左右,把它卷在鉛墜中,墜的體積不會明顯增大,水對墜移動時的阻力也不會因此而明顯增加。
) ?  O; O/ z3 f" y" B" S  {當調四目和調六目兩支浮漂,被同樣的力抻動時,如果四目比六目細,四目受到水面張力的影響會比六目小。
5 O4 L" H6 H& E1 B1 c所以我認為調的目數越多越靈,越少越鈍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對浮力和重力的平衡關係的一種誤解。
  g3 h; f4 d" {, P單純從調漂來講,我認為:同號同體型的浮漂,調的目數越多越遲鈍,調的目數越少越靈敏;示標目長、粗細相同,同號但体型不同的浮漂調的相同時,細身的靈敏,粗身的遲鈍;示標目長、粗細相同,同型不同號的浮漂,調的相同時,號小的靈,號大的鈍。" H- Q8 L: h( _7 |
一支示標上下一樣粗,而且每目都是等長的浮漂,除了調成平水以外,調到任何目數,靈、鈍基本相同。如果因為調的目數低而造成鉛墜外徑明顯增大,瞬間移動時,水對它的阻力也相應增大,那麼這種浮漂是調的目數越多越靈敏,調的目數越少越遲鈍,但廠家生產的釣鯽浮漂,一是出於迎合人的審美觀,二是為了示標能在快速提竿時不被水的阻力折斷,一般都做成下粗上細。所以即使目長相同,體積也不同。6 s  ?1 F# Z/ r7 u3 w
用兩支完全相同的浮漂,一支調成六目,一支調成兩目。如果它們目長相同,粗細不同(六目比兩目粗),那六目的體積肯定比兩目大,入水後產生的浮力要比兩目大,要克服這個浮力的重力相應要大。通過測試證明,把一塊能使兩目浮漂下沉到一目的鉛皮,加到六目浮漂上,它下沉到不到五目。我們假設,在其它條件相同時,魚用相同的力來吸餌,調成兩目的那支浮漂,下頓的速度和下頓量,肯定比調成六目的那支浮漂又快又大。4 T+ x7 c$ r9 ]* m
另外魚吸餌抻動浮漂,漂在下頓過程中,不但要克服浮力的向上托力,還要克服水對它瞬間下頓所造成的阻力,以及水面張力對示標的擠壓力。我們已了解,示標與水面接觸的面積越大受到張力的影響就越大,而六目比兩目粗,所以受張力的影響就更大。
0 A- p, F0 a8 c" p8 f+ }3 O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示標下粗上細的浮漂都是調的目數越多、越高(接近水面的目數越)越遲鈍,調的目數越少、越低(接近水面的目數越粗)越靈敏,調成平水最靈敏。
( Q- m1 U" }( `) ]/ F7 ^8 B全方位級差調釣法
( i5 [1 q/ n. J5 ]2 ~6 I, A8 s4 f8 n浮漂調有靈、鈍之分,釣也有靈、鈍之分。“台釣”的觀點是雙餌離底為釣靈,雙餌到底為釣鈍。' d) z/ I6 r& g2 n0 F9 s
競技釣是雙餌離底為釣靈:一餌臥底、一餌触底為不靈不鈍;鉛墜臥底為最鈍。它與“台釣”有兩點不同之處:一是確定了不靈不鈍的臨界點;二是擴大了釣鈍的範圍,把鈍延伸到鉛墜臥底,俗稱釣底墜。! W6 `% j9 h8 |: w# P  _! {
競技比賽中,為了能對付各種各樣的滑魚和千變萬化的吃口,必須為浮漂創造一個更為寬廣的調釣空間,衹圍繞著雙餌離底和雙餌到底這個有限的範圍來調整釣靈與釣鈍是不夠的。
% Q% ^/ E7 f2 f9 G1 ?1 _為了便於掌握,並考慮到約定俗成的原因,我們把示標尖第一目定為最低目,是最靈的一級;示標根那目定為最高目,是最鈍的一級:把調幾釣幾定為這一級的臨界點。例如調四釣四,就做為四目的不靈不鈍的臨界點。從調四釣四改為向高釣四目半起,就是從四目這一級的基點開始向釣靈發展,一直可以釣到雙餌離底為止。如果從調四釣四改為向高釣四目半起,就是從四目這一級的基點開始向釣鈍發展,一直釣到鉛墜臥底為止。可以歸納成:釣目低於調目為釣靈,高於調目為釣鈍。調幾釣幾為這一目的臨界點。
: Z+ W0 r& w, Z* p% d- _因為示標的目下粗上細,所以調二釣二比調三釣三靈。調三釣三比調四釣四靈,以此類推到最高目。也就是說示標有多少目就有多少個不同級別臨界點,而且是從一目起越來越鈍。圍繞著這些不同的臨界點,又能調出不同級別的靈與鈍。例如,調五釣四同調四釣三或調三釣二就屬於這三個級別的釣靈:調五釣六同調上釣五或調三釣四就屬於這三個級別的釣鈍。無論是釣靈或釣鈍,低目總比高目的靈。9 V: a* O( ~* b
當你理解並掌握這種調漂原理之後,在使用浮漂時,能既輕鬆又準確地知道你的浮漂調在什麼靈鈍級,釣的是這個級的靈還是鈍,並能詳細地掌握靈鈍的程度。在魚情有變時,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修正浮漂的釣目和調目,或根据情況而更換浮漂。而且這種方法,十分便於釣手做比賽記錄,用來做分析。當你總結教訓,積累經驗到一定的程度時,遇到魚情變化,就能準確變招對付自如了。
' i0 j: z  [( y1 J從理論上講,一支十目的浮漂,就有十個級別的臨界點和十個級別的靈與鈍。但不是所有的級別都好用或常用。而且,因材質、外形和做工不同,不同的浮漂有不同的常用級不不常用級。並且無法硬性確定,衹有通過自己在使用中去觀察、發現。另外常用級少的浮漂和常用級多的浮漂也是各有優點和專用性,不能以常用級的多少來認定浮漂的優劣。另外不同材質、不同体型的浮漂,即使常用級相同,實際使用效果也不一定相同。
) N1 B/ I: b& V( h* s“全方位級差調釣法”,是與其他的調釣法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那就是,它衹告訴你這種調釣方法的機理,而不教條地去規定調目歪災浚?磺卸夹枰?炇钟米约旱母∑???蒴~情和上面所介紹的用漂原理去調釣和修正。而且,任何一種調釣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當你用其他任何一種方法調釣遇到問題,理不清頭緒時,按“全方位級差調釣法”去定位分析,很快就能得出結論。
( ]8 r4 G4 b4 \7 U4 s2 [按這種方法調漂時,掛不掛餌已無關緊要。但要用調好的漂去稱一下餌重,這樣便於你了解雙餌在水下的狀態,並能按照你的要求去改變它們。5 y6 G2 t& m6 P  B( \' m3 s) E
調、釣的起點分析
8 `3 f2 A- H! q  f7 o  m“調四釣二”,是“台釣”的一個標誌。在一般情況下,做為學習懸垂底釣的一種簡單入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這些年來,它為無數釣魚人帶來了更多的驚喜和歡笑,使垂釣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不問水情、魚情,不論浮漂粗細、大小,不分餌輕重、大小,一律以“調四釣二”不調釣的起點,是缺少理論根据的。7 O7 J+ _# @8 B6 u7 y8 {* X
我查閱了不少都“台釣”的書刊,除了認為孔雀羽製的浮漂的“歸零點”在四目左右,所以把“調四釣二”作為基本的標準這一理由之外,沒發現其它說法。現已證明浮漂的“歸零點”在示標的頂部,那麼以調四釣二為基本標準的觀點就缺乏說服力了。. b& }8 @9 F* u: \! P9 Z! M6 D6 x
當今,用於競技釣鯽的浮漂,少則七八目,多則十幾目,它們因材質、外形、製造工藝及品質的不同,造成它們的使用性能各不相同。如比賽中盲目“調四釣二”,獲勝的機會肯定要少。
4 K& p: m4 a! k! v: F  T( G/ C比賽中,在上魚不好的情況下,一般是先從釣目上做調整。比如說當你發現“調四釣二”效果差時,肯定是先在調四釣二的基礎上,上下調整,如改為“調四釣三”、“調四釣四”或“調四釣一”,總是圍繞著調四做文章。當你在調四的基礎上怎樣修正釣目都無效時,才會開始懷疑錯不在釣目,可能在調目,也就是說,當你最終醒過夢來,認識到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調四時,恐怕一個半小時的比賽已結束了。
0 Q" c1 m2 f( ?3 Q5 U# Q2 s休閒釣因時間充足,調錯了目數,慢慢去找是無所謂的,或許這還能成為一種垂釣的樂趣呢。而競技比賽因受到時間限制,要在賽前根据魚情事先做出正確判斷,這場魚應該用什麼漂、調幾目,從幾目起釣等等,必須心如明鏡,並落實到位,而且要製定備用方案。否則,比賽中一步走錯就會導致滿盤皆輸。
) K4 D1 \( f8 a8 A所以我認為,競技釣應該是“調無基數,釣無定目”,一切要由魚來決定。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調四釣二”,無疑是給自己做了個套,非把自己“調死”不可。9 R9 c- p- W! @1 U: [
當你掌握了“全方位級差調釣法”,在參賽或平時訓練時就可以根据經驗直接確定起調釣起點。比如,魚小吃口輕,可以從示標較細的目數的臨界點起釣,例如調二釣二﹔魚大吃口重,可以從示標較粗的目數起調鈍釣靈,例如調五釣三﹔魚小口滑,釣靈了常出現頓漂空竿,可以上來就調靈釣鈍,例如調一釣二釣三,魚小口滑餌又輕,可以調平水釣一目。- z# b9 G" X$ l
在魚密度低的賽場比賽,可以先釣靈一點,讓上餌離底,便於“搶魚”(引魚進窩)。在魚密度高而且魚口極亂的賽場比賽時,必須從開始就“壓底”釣,一定要讓雙餌到底。並且要加大餌的黏度和比重,控制進窩魚數,避免魚多亂窩。0 @- p- q4 V* W0 \
以上衹是舉例而已,千萬不要照搬。而且,在確定調釣起點之前,先要定漂、定餌、定大線粗細、子線長短、鉤型鉤號,最後才是確定調釣而已。
0 e4 F6 N4 P/ J一名優秀的釣手對每場比賽的調釣起點,是會極為用心和在意的,絕不會在這點上犯低級錯誤,一旦選定了正確的調釣起點,很可能在一個半小時的比賽中無需換目,衹是偶爾修正一下釣目而已。
" X. `7 Y" X0 @6 c要想在賽場上能正確設定調釣起點,方法衹有一個:多參加比賽,多積累經驗,多總結教訓。在平時練習中,虛心學習,善於觀察,完全了解浮漂的使用原理並專心讀懂你手中的浮漂,對它所表達的語言能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人、漂合一”。
分享到Facebook

手機版|廣告刊登|釣魚聯合國

GMT+8, 2025-9-22 15:5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