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蝨感染在魚苗期少見,但在養成階段之石斑魚、紅魚、紅魽皆很容易受到魚蝨寄生,採樣檢驗感染率約25%。
i* M7 g3 E6 g7 P淡水魚感染魚蝨也很嚴重,常見於金魚、鯉魚。$ S4 _$ K! w) D) g
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鰓尾亞綱(Branchiura)魚蝨目(Arguloida),全世界迄今發現有50餘種魚蝨,分別生活於淡水或鹹水中,較常見有葉狀魚蝨(A. foliaceus),分佈於英、歐洲大陸。白鮭魚蝨(A. coregoni),分佈於歐洲大陸。清水魚蝨(A. pellucidus),分佈於歐洲大陸。
9 G6 m A' o8 q' q2 W+ s
9 _4 ^$ g0 d" l3 U" Y日本魚蝨(A. japonicus),分佈於亞洲地區。, m. [. W5 Q! {$ w
8 E$ F# _9 m; s, h- z4 j% i魚蝨的頭部腹面有一對用作牢固地吸附在魚體上的吸盤和一個用作刺破主皮膚的特殊構造---吻刺。. I$ [. R8 b' C$ Z* I* G
吻刺為一中空之巨刺,位於三眼之間,可貫穿魚鱗,深至真皮層以吸取寄主之血液。
9 C4 D/ D& O) W6 R" e吻刺之後,食道甚短,其下接分岔之胃,之後為腸,可容納大量吸取來的血液,可維持2~3星期不須進食。" d# E% h, v+ A! l% ]! T
胸部有4節,每節腹面長著一對游泳足,腹部不分節,為一對扁平、橢圓形的葉片,它是魚蝨的主要呼吸器官。
1 w" V9 N( p, U( G6 E3 K" ?, r心臟深藏於體內,循環系統為開放系統,體表亦有呼吸機能,吸盤上方有兩個小複眼,其中間另有一單眼。
0 d' U& t) e( Z3 X1 @體色由淡綠到黃綠或褐色,雌蟲體長可達6~7mm,雄蟲只有4~5mm。0 r9 [9 l3 @8 p
雌魚蝨產卵在池中的石塊、竹竿、木樁、蚌殼和水生植物的莖上,卵的排列形式,隨種類而異,但不形成卵囊。
# c5 G5 X: P( ^% G在水溫29~31℃時,卵粒經10~14天即可孵出幼蟲,水溫在15.6~16.5℃時,經過39~50天才孵出。
T6 m! U' P! m! A. m% t, ~孵出的幼蟲與母體形狀大體相似,體節數目亦相等,一經孵出,立即尋找魚體寄生。在平均水溫23.3℃時,幼蟲如在48小時內找不到寄主即死亡。6 Z8 n+ t' g: l3 o+ o, G$ N
幼蟲蛻皮5~6次後,性腺發育成為成熟的魚蝨。魚蝨可牢固地附著在魚體上,又能短期在水中自由游動,故能從一個魚體轉移到另一個魚體上,也能隨水流傳播到其他水體。
3 R, Z4 k2 E/ i0 u" @: p日本魚蝨寄生在草魚、青魚、鰱、鏞、鯉、鯽、鰻、赤眼鱒等的體表和鰓上,吸食魚的血液,寄主表皮分泌大量黏液,使魚體逐漸消瘦。在取食時到處用口刺和大顎,刺傷或撕破魚的皮膚,造成許多傷口,促使水中微生物二次感染,從而引起病魚死亡。
( Q0 k+ `- U: T2 ~) ^" p此外,魚蝨用口刺吸血時所分泌的毒液對魚有刺激作用,因此病魚在水中極度不安,急劇狂游和跳躍。! f3 `' K8 `. q. Z/ u) `
每尾魚只要有少數幾個魚蝨寄生,就能引起死亡,由於會隨意更換寄主,易成為病菌及病毒之傳染橋樑。
% \8 X9 O' K: V t. w. {池中魚蝨感染來源主要有引進感染魚,帶有魚蝨之水源及活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