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_215906.png (1.12 M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2-3 21:59 上傳
陳泓碩提到,「老一輩的漁民他們習慣以他們長久以來的養殖經驗,然後去看水色的變化對,那藉由水質監測,其實跟所謂老一輩目測水質、水色,一樣差不多的道理,只是我們以科學的方式去做一個驗證,然後去做更敏感性、更精確性的處理方式。」
今年42歲的陳泓碩,11年前回到嘉義,一頭栽進了養殖業,獲選全國百大青農,還以智能方式養蝦養魚,成功轉型為「科技漁民」。
c9c8df7e-91d5-48b1-8c4a-6ec416a58f8a.jpg (124.11 KB, 下載次數: 0)
2020-2-3 22:01 上傳
陳泓碩表示,「以前我們養魚的其實你說現在這個時候,你要帶小孩出去玩是沒辦法的,(裝了監測系統)透過監視系統,我可以去看可以去這些控制水車開關,我現在星期六、日都可以帶小孩出去玩。」
陳泓碩將傳統漁塭變成科技漁塭,智能設備的運用,讓每個月的電費每分地減少大約5千元左右,水產的育成率還因此更穩定。
8c8bacfe-5130-419a-8b68-64a780bfcc1e.jpg (105.91 KB, 下載次數: 0)
2020-2-3 22:02 上傳
陳泓碩說,「放養的金鯧魚,心理準備有一半是要讓牠們死掉的,裝了之後,像以今年來講,三池大概存活率都有9成以上。」年輕的一代用自己的方式讓魚蝦的育成率更好,也讓傳統的養殖產業進入科技漁業時代。
(民視新聞/李岳樺、廖錦雄 嘉義報導)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廣告刊登|釣魚聯合國
GMT+8, 2025-9-20 10: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