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體長約一公尺的三條鯊魚之嗅覺表皮剝下後,測量其面積,僅一塊# j$ E! {9 V# t ! X) s% Q9 N. `* X" [ 平均就達2400平方公分,與其體長相較,顯得頗為寬大。這表皮上密密麻 " j* r ~8 E% d+ M- t5 y! @ 麻分布著感覺細胞,由此可知視覺較弱的魚類之嗅覺是何等的敏銳!夏威 夷大學在艾紐頓島上設有研究設施,專門對於鯊魚的生態及感覺進行研究 Y7 U% g& a: x3 u5 o5 v* u 。解剖在近海所捕捉的鯊魚類之嗅覺器官時發現,嗅囊內密布著稱為「嗅 7 K1 |: w8 l+ @: I$ @! F. q' G( y, Q 褶」的皺紋,其表面分布著極多的嗅覺神經細胞。據推測它是作為味道的: D! H# L/ m/ j X5 _9 C( r 受容器,非常敏銳。鯊魚不僅對於受傷動物所流出來的血液異常敏感,對 於未受傷的動物所發出的某種味道也可敏銳感知。# E. A% j3 H$ i3 h+ D$ B6 _: O 相對地,硬骨魚類的鼻子大多長在身體的背面,前後的鼻孔靠著鼻腔連接0 V7 V9 W/ J( g9 |/ M ,由外面流進來的水流過鼻腔而感知嗅覺的一種構造。這種水流有藉著長於鼻, n3 |* I( Y. M: N+ I1 M! Q. F 腔內的茂密纖毛運動而產生者,也有的是當魚類在水中游泳之際,水通過被打 9 s2 a% U. C3 ]9 y9 ]# Q8 h 開的鼻腔中而產生者,或藉著鼻腔本身的伸縮,使水可出入的一種結構。 以嗅覺器官的形態來分類 日本的小谷博哉氏詳細調查十四種魚類嗅覺器官的形態,用來推論這, l3 n2 u3 V$ a- r" u6 |! G5 _7 P! f + e- y, J+ F9 R5 g6 f1 y- ^6 g/ p 些魚類的生活狀態,首先由棲息環境作成如次的分類:) x9 T9 ?4 v+ F % ^1 ~( D7 G. s1 e, L# }9 H 一、棲息於水底,運動遲緩的魚類之前鼻孔較大,連接前鼻孔的前鼻管相4 k4 W. g) G7 d3 b) ? 當發達。某些魚類的前鼻管伸出身體的外面,某些則長在身體的裏面# M# \; O! V0 C( @ * m# r! J+ }- f, c) f) k4 Y+ T: } ,會有這種差異是因生態的不同所引起的。觀察鰻及穴鰻可推知前鼻2 z6 {8 e( S9 j8 H7 I E: n- \. e 4 R5 \# t% B6 B7 B9 e" @5 D+ { 管長在身體裏面的魚類,在其生涯的某一時會進行大洄游。而康吉鰻 ?0 ] K! N' h 0 f4 `; h* o- x7 B( o- q5 K* W 雖不像鰻魚那般洄游,但也會進行長距離的洄游。- U8 h8 w( s" N/ l 6 `' e- H( f( @& p 裸胸鱔及蛇鰻在形態上類似鰻魚及穴鰻,而其前鼻管則凸出體外" h }; x# q) n0 o8 j$ s# _ ,赤鰈與魚安魚康相同的形態,這些魚類均不會進行大洄游。洄游— 這種頗具趣味的行動,實在很難令人相信會和鼻管的構造有關。) L, s3 O3 E5 e# k; T7 f0 q 二、棲息於淺處,運動遲緩的魚類,由其行動可區分為嗅覺行動型與視覺) B; J5 X' R) }$ g 行動型。前者的前鼻孔與後鼻孔的孔狀頗大,兩鼻孔隔著大皮瓣密接 在一起,鯉魚及鯽魚屬於這種類型。相對地,視覺行動型的石斑魚及 * e$ t4 i& P( W1 E1 n# H4 a Y 海鮒等,前後的鼻孔稍有距離,並無皮瓣。但這兩型的鼻孔之吻端並 " \) n/ q* H8 T$ ~' E 無開口,此外,鼻腔並無特別的盲囊,嗅葉較為發達。此種類型的魚: {' s6 T4 D4 e. Y& D1 Y c 類因嗅葉發達,可知索餌時主要是依賴嗅覺。 三、棲息於水底的洄游性魚類之鼻孔 形狀與位罝,與棲息於淺處,運; p9 C6 B, ~2 R B( D9 u' n3 T U% A - ~+ c/ }$ D2 _, E1 G4 ]* E 動遲緩的魚族(嗅覺行動型)相似 ,但前者的皮瓣稍短。屬於此類 型的代表性魚種是鱈科,為深海 性。因是屬於夜行性,大多依賴 嗅覺,嗅葉特別發達,其皺紋類 似高等動物的大腦。鮭、鱒類等 夜行性的洄游魚類均屬於這種類 型。這種魚類的嗅覺異常敏銳, 洄游至數千公里之遠處,也可藉 著這種嗅覺而回到出生的母河。3 m# r o4 \6 K# ] 四、在寬闊海域自由地游泳的魚類,其鼻孔小,呈孔狀或裂孔狀,此類型7 J/ G! N1 d+ u6 A, q$ E! i8 | . l$ E2 o+ j1 A 也可區分為兩型。其一為鮪魚型,前鼻孔小,呈孔狀,後鼻孔呈裂孔8 q1 Z+ B$ }+ J) K j / l1 ]* w: K* I" t0 G) x 狀,相當長,如大目鮪、日本鯖屬於此種類型。另一為鰤型,前後的 0 D `0 d% |3 d( O! m9 [ 鼻孔皆呈裂狀,裂孔的正中央稍膨脹。這種裂孔短,兩邊的鼻孔相當 接近,隔一層薄皮瓣狀。真魚參及黃條鰤屬於這種類型。 : F( }; r& i6 x9 y- e; O; L 9 M; {8 T2 a3 l: N, i% m2 I0 u8 ~ 2 F9 F8 \, v' D8 ~) @$ l 此二類型魚類的鼻孔會截然不同,乃生態 各有差異所造成。鮪魚型鼻孔 # o' ~6 Q/ F$ b6 t' @3 P8 P 的魚類屬於遠洋 性或近海性者,均以高速洄游。但鰤型鼻孔的9 S2 }! l9 d" ] $ L+ \ n. b a7 G; T7 F0 @ 魚類不僅較靠近沿岸洄游,且在生涯的某一時 2 x7 W, x7 [; |4 Q0 O% b 期會棲息於沿岸的淺灘處,如真魚參。此外,# b. F. ~' z0 C; V % W" J' K+ ^( X 這種鰤型的鼻孔和棲息於淺處、運動遲緩的海& l. r+ } F5 x ]) V6 ?9 X 鮒等魚類的鼻孔相當相似,具有敏銳的嗅覺。 9 Y' W R8 f1 t 圓口類的鼻孔只有一個,例如卡氏盲鰻的 @4 K. H k+ M; o! \$ c9 R4 Y$ Y $ j) g, C6 g; Z' Y- j 鼻孔開於吻的前端,而七鰓鰻則開口於頭的背 7 f* }2 p& M/ R- n 面。鼻腔一般為一個,但在後部則分為左右兩 室,腦的嗅葉及嗅神經左右成對。硬骨魚類除( I* C; ?) z6 i; K 3 I, F$ y4 N9 T* Z; \ 棘魚及雀鯛外,其鼻孔和圓口類一樣也只有一 8 o+ W4 p6 E! u' [9 B 個。5 q, [ ]* R( j1 x 4 ^) W1 e0 z5 U; _+ p 通常鼻腔內有多數的鼻板,並排列方式可利用來作為魚類分類上9 l& c! [+ A6 Q4 p 的特徵。如鰈魚的鼻板呈梳子狀,並排成一列的平行型;向九十度方- Y" k+ H2 _3 V% d9 K+ ~ 0 x$ e; K" q. ]3 z0 J& U5 ]) W$ l 向增加,呈梳子狀並列成二排的九十度型,如鰻魚;以及美洲紅點鮭* a; o7 h! {$ s" ~+ i1 K! z( X 的一八○度型。魚種在生態上會有差異,和嗅板的並排方式有顯著的, d4 X, W8 b+ h$ \0 Q( y t + R5 o1 ^+ ]6 j 關係。 ! n5 _* [, E& U7 `& b 含有嗅覺細胞的嗅覺上皮,分布於嗅板的側面及底部,例如鰻、 t2 {, O4 S! V& h0 @: Z 鯰。而鯉、鯽等的嗅覺上皮則形成「小島」分散;美洲紅點鮭的嗅覺$ s7 _6 G/ A3 A( T: @ . u, \7 \# c7 j& K) q8 ~1 ] 上皮則僅分布於嗅板的一部位。嗅覺細胞的前端長有纖毛,根部細長: T3 r* }# N* a! p& b " }! l0 D% C1 U* t! g 形成嗅絲。 嗅覺器官的功用 測驗魚類的嗅覺時,首先以學習實驗容易且健康的史氏魚歲(體長約2$ Z+ G1 O5 B+ z4 V. e c1 ^7 R5 X* m7 Z ~3公分)為材料。為恐視覺造成混亂,先以手術摘去兩眼使成盲魚,其次 在玻璃棒的尖端黏上一塊小肉片,拿至靜靜地游泳的盲魚嘴巴附近,重覆" E( Y1 d7 O0 G% Z* z6 a+ w; v ' k( G; a0 q5 f4 | 數次後就會開始吃食,進行這種操作要有耐心,必須花上1至2小時。一旦 開始吃食後,在投餌給盲魚吃食之前,先將麝香或香豆素(Coumarin)等含 有強烈味道的物質溶成液體後投入水中。一天重覆三至四次,有耐心地進8 H5 h& U- T6 b F! {9 L( p+ G1 S5 i' | 2 o' x( w) t% [4 t9 [' P 行訓練,最遲一週後,光是投入上述的溶液,接受實驗的魚類就會開始張 口,顯示出要索餌的動作。也就是說,它們已成功地學習記憶這些味道。( G, {" e- J/ G1 L 結果,有僅對麝香有反應的魚類,或僅對香豆素發生興奮的魚類。由& R$ d$ | x3 d5 g 此可知,魚類不僅可感覺味道,也可利用嗅覺區別這兩種物質。為確定此1 p, R0 J2 L w5 s8 }/ U2 K q: z/ S m1 N 3 `. c8 N" [, ^/ v; s 一實驗,在摘去眼睛的手術時,同時除去位於鼻孔後方的嗅葉,再進行前 $ v8 E2 t I" q3 t$ F 述的學習實驗,這時因為嗅覺的中樞已遭破壞,實驗當然就不成功了。 - p# O. [- d, e _' F' S ' w- G+ G$ K6 Q* @ 味道的感覺是由位1 g4 O# m) {" J5 S: m' M8 ^7 T + j2 e( `2 k. T; _' w% _* [: ^' o 於鼻腔褶皺的嗅覺細胞 1 o- @9 i, F+ L% P 所產生,由此處的發達 0 o% r" o7 ?; L* v" V! v$ t 程度可判斷出嗅覺的優 ) ~6 O, d0 H V7 e; u# M 劣。棲息於歐洲河川的 F' S3 P9 m1 g 紅點鮭,眼球頗大,但% {( \6 c' n# R 因鼻腔的褶皺並不發達/ n- f8 A2 K7 i2 H! F 0 R9 H, m8 a0 L9 p9 i9 K ,嗅覺很遲鈍。而夜行 性的鰻魚眼睛很小,但 2 T$ `. D! x3 M 鼻子褶皺的進化出類拔, n, k$ F! v8 J) Y2 M ' R& O5 s* Y6 T/ u2 C2 g 萃,為嗅覺相當發達的 有力證據。一般而言, 視力差的魚類之嗅覺相3 w" ?8 X$ o# \: K! G0 Y3 ^+ P / }. l3 V! L5 p o# K 當優越,而視力佳的魚 + ^% V6 x, v% I5 K# e 類之嗅覺就不靈光。魚 類在覓食餌料時,是以* @0 B; h7 m' o) Q 3 Y' K! ?1 P2 f2 {+ P" ~ 眼睛為主呢,還是利用3 U" A) E4 M( C) Y 鼻子呢,這是釣魚族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 7 `& G! z) G% ]/ c. E% u( b ; b" K+ m/ R: d 利用嗅覺認識同類9 U+ w/ M( T& ^ [+ M 鯽魚、森岡鱊等淡水魚,及魚日皿、秋刀魚、鮪魚、鰹魚等海產魚成 群生活,這些魚族大多利用嗅覺來互相認識同類。它們互相嗅辨味道而成! {0 {$ a1 u1 K7 F! ~ 2 }1 v) y7 m/ T- x 群地游泳。因此,除去視覺的話,若在同種類魚群體味可嗅到的範圍內, ( s! K! a W3 R3 b0 u+ v2 ]+ R 一旦與同伴失散也可回到魚群裏,但若遠離出這範圍就會迷失。此外,對 於不同種類的魚群味道則完全不會發生反應,因此,不同的魚群並不會互 . @0 k( y8 G$ {, ^ 相混雜。, l) i' x- S' m2 `4 x, u ! F$ p; v1 |) d2 l! t 德國的魚類學者列登利用下述的水槽實驗,來驗證史氏魚歲對於同類 4 M) K. j2 m& l5 [" H: n 的體味極為敏銳。首先,A、B兩水槽各以小孔和C水槽相通。在A水槽 8 x7 ? t* E2 s" N ^ 放入數尾史氏魚歲後不久再撈出,用玻璃板將小孔塞住,其次,在C水槽 " A2 N6 Y. v% l 放入一尾盲眼的史氏魚歲後,除去玻璃板,打開小孔。這尾盲魚一接近A$ O6 y1 k/ ^: l+ C" Z5 H - } ?0 _+ Q0 B 孔就顯示出興奮的樣子,但在B孔附近並無任何反應。這尾盲魚很明顯地 是受到同類體表所分泌出的物質之刺激而產生興奮。但此實驗無法判定這 是刺激到味覺還是嗅覺。因此,再進一步進行實驗。將兩個水槽上下疊起 來,上面的水槽放入鯰魚,下面的水槽放入數尾的史氏魚歲。由上面的水7 N1 @, T0 H4 u6 ?0 d+ p, C3 C 槽向下注入水時,一定要餵食餌料,在設定這一條件下,最後光是注入鯰 魚水槽的水,史氏鯰也會顯示出索餌的反應。 即使注入不同種類的飼養水也會產生相同反應時,就用玻璃棒敲打水& K; n" T# I5 q9 K: ~3 J- c+ @6 }" y + [$ C: P/ a3 b& n$ x3 I( @ 槽,以示懲罰,最後,史氏魚歲被訓練成只對鯰魚的飼養水才產生反應。6 x" K7 _& c7 e: {, N 由此可知,史氏魚歲可區別鯰魚與其他魚類體味的差異。為證明這並非味 覺所產生,乃進行和前述相同的實驗,預先將嗅葉切除的話,史氏魚歲終 告學習失敗。同種的史氏魚歲不僅能嗅別雌與雌、雄與雌及雄與雄等性別+ `) a- N' C) U& q$ C 9 ]; c& f4 z) W# d. X7 v. p' T 所產生的個體味,也能分辨不同種類的魚類體味。 利用嗅覺尋覓餌料8 K9 ^- \" U3 ~( \! d3 v% H# a8 l * m G( B+ Y, Q% p3 P7 n* X- t 9 }4 x/ B9 n3 W/ B( h, H6 F: j 此外,史氏魚歲也具有嗅別 水草味道的能力。這種魚類經過 二個月半的訓練,可區別二種水 5 f" Y- X- ~( c! a: D7 ] 草的味道,即使將這種水草的一9 R5 L( }: S- z2 C 片用水刷洗稀釋一萬倍後仍會有( i, |0 N; v; P+ x, T1 q9 ]. L 0 ^1 @* z1 u6 L5 }) B: g 所反應。 在污濁或漆黑的水中,也可3 n) N! T( G" r2 p8 h9 M4 Q8 b! k 藉著水草的味道發現餌料場所,' _9 _% A, `% B5 s5 d / i, n1 g9 m% |: m" F) x 或防止稚魚游出棲息場所而迷失 7 ]6 n; K6 G( U# f1 O/ a2 D 方向,嗅覺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 角色。也就是說,它們平常並不* b$ X7 y% ~1 a# j' L& b ( H, v; e: D& i; C7 N* o 僅憑著嗅覺來尋覓食物,在眼睛' `# b: P/ m+ o: { 或耳朵因某種原因而失去作用時! p# h9 u9 u6 S ,也可僅靠嗅覺來覓食。 參考資料 上網...http://www.fa.gov.tw/tfb5/127/fe127kc.htm |
原帖由 大冒險家 於 2007-3-19 01:11 發表 `; M" M, p/ r6 c+ P! G |
將體長約一公尺的三條鯊魚之嗅覺表皮剝下後,測量其面積,僅一塊
平均就達2400平方公分,與其體長相較,顯得頗為寬大。這表皮上密密麻
麻分布著感覺細胞,由此可知視覺較弱的魚類之嗅覺是何等的敏銳!夏威( [ |. ?9 H5 @* g
夷大學在艾紐頓島上 ...
原帖由 惡魚王 於 2007-3-19 07:45 發表( l5 n9 _* ~. q
- r) Z- H! N0 S# R
大大 文章很長又~~ 偶好像在 K 書一樣 ~~ 有點吃力~~ 內容 讚又~~![]()
![]()
====== 感謝 大大 分享滴又 ======
, N+ p* v/ j$ Q' z) F

! @& W4 n: f h6 P& m
/ E( t5 I& y! m6 C4 a原帖由 花臉 於 2007-9-9 00:33 發表- @: `9 Y% e+ G) [) T; T
大冒險家大大您好~~~我的大馬不吃東西該怎麼辦呢?$ o" A, o" h' l& G& I9 v
是否能給我您的MSN 我想請教你一些問題 謝謝^^
| 歡迎光臨 釣魚聯合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