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標題: 浮游磯釣的咬鉛配置 2 [打印本頁]

作者: 大可    時間: 2007-2-6 19:08
標題: 浮游磯釣的咬鉛配置 2
不同釣場的應對辦法" P! V- q. e! \+ G
  一、白沫帶——大凡在有浪腳、潮流的時候,磯釣場上都不難看到這種非常重要的下竿點。白沫帶的結構是:在腳下巖邊有強力往深層灌入的浪花,但稍外圍即是大量向上湧起的氣泡,這些氣泡會造成一個水勢劇烈翻騰且快速向外推移的範圍,並且在越接近岸邊的地方越厚、影響越深,離岸越遠則越薄、影響水層越淺。
( D6 }( K9 o8 H9 K% C( I4 E  因此,假如你要釣躲在白沫區之中或白泡沫下方的魚時,不妨將重量比較大的咬鉛置於釣組下側(*近釣鉤),以免子線、釣鉤太容易被氣泡浮起。
  s8 x' T: Q% J, `, Q! d  二、反撥潮——這是一種波浪湧向岸邊後、大量海水返回外海的路徑。在這個區域裡,水勢會快速往外推,力量相當強大,且淺層的流速明顯比深處快。# e" ^+ t- k7 `' K
  所以,拋入釣組時首先需注意讓浮標在*近岸邊處落水,釣組漂移過程中還要時常帶住浮標,讓子線、釣鉤跟上浮標漂的速度,等它們跑到最前面時再放線讓整個釣組繼續向外移動。$ r2 ~9 X. O- W: O9 ^2 I) U
  為了避免表層流速快、深處流速慢所造成的不當釣組狀態,配咬鉛時應遵循越重的鉛位置越高的原則,以免釣鉤漂得太慢。
) D2 \2 O) R% J* Z. o; N& U/ c& Q  三、暗礁區——因為水下環境不易從陸地上明確識別,同時暗礁區水流往往又相當紊亂、複雜,所以在這種地方垂釣就必須小心掛底,並設法利用釣組漂移的狀態來判斷吸引水流在何處,繼而鎖定該處作為狙擊的「據點」。4 I! Q0 h. V, R" w( k0 z5 m" C
  當發覺暗礁區中吸引水流甚強時,釣組可設計成輕一些、漂一些的,咬鉛少而離釣鉤遠些最好用,否則極易掛底。如果吸引水流比較微弱的話,就需要將咬鉛重量適度往釣鉤處移動了,因為這樣可以幫助釣組抓住水流。$ k9 K1 h. H8 n3 m9 H
  四、潮目帶——由於潮目是由兩股以上速度或方向不同的水流撞擊、摩擦形成的,所以這種地方流況也相當雜亂。但因潮流的撞擊或摩擦也會彼此牽制、消耗能量,故水流速度會變慢,不像原本形成潮目之前那麼快。而且通常潮目形成的位置離岸較遠,深度也多半較大,沒有釣組掛底的疑慮。因此可采載重稍大的浮標,搭配數量少且分散的咬鉛,然後充分運用操竿控線手法,使釣組隨時呈現浮標在後、釣鉤在前的理想狀態。
3 m7 S! T: k$ K$ S2 n: r  五、本流帶——基本上我不認為本流帶是適合下竿的去處,因為流速過快的水勢不僅使釣組狀態極難掌握,事實上也沒什麼魚類會發神經跑到本流裡面去覓食。
% T" s8 p+ \' H& z) E& G  但如果你想在本流邊緣試試的話,那大概就還有些機會,尤其是本流邊緣水勢迴旋的區域。不過,因為本流力量過於強大,往往使得迴旋帶之中也流速甚快,正常釣組根本難以維持釣棚深度(釣組會被水流揚起),所以必須採過量配鉛的方式下竿。
& e! \  }1 Q; W0 z; L, }8 C  環境因素的影響$ q8 L9 a& P9 s) B# x
  一、風勢——風對磯釣的最大影響是它能吹動母線,導致釣組無法順利地隨水流運動,甚至會拖著釣組做出完全違背你意志的舉動!
" C# u& B4 N, s& T  碰到這類情況,你可以使用自重較大而浮力較小的浮標,借其本身重量壓制風吹釣組的幅度,並用咬鉛進一步將浮標壓沉,使殘存浮力變得很小,然後再盡量將竿降低、指向水面,使母線大部分都沉於水下,以減少風勢對浮標和線系的影響。5 J$ q! B6 |9 y
  二、浪況——離岸稍遠的波浪會造成水分子上下運動,但*近岸邊的海浪則會把水分子猛力砸上岩石,之後那些水分子還會把附近海域搞得一片混亂。" ^, w. J& k1 k+ k3 r4 M
  所以,如果你鎖定白沫翻騰的浪腳邊為下竿點,就必須小心操竿控線,避免釣組被請上石頭去納涼,同時還應利用較多的咬鉛來克服紊亂的水勢。如果你選擇離岸稍遠的範圍垂釣,則最好使用號數較小的浮標,咬鉛也要分散開來,否則每當浪起浪落,水下的釣組就容易跳來跳去。/ T$ d) F( g9 m  i+ n" g9 D
  三、流速——前面已提到不少跟流水相關的情況,這裡再追加一個概念,即:母線上也可以分段加咬鉛。$ `8 W) r( v* o0 H) Y5 J- z1 ]
  舉例來說,有的時候流水狀況剛好能讓子線和釣鉤構成一個恰當角度,但浮標卻又需要一點點咬鉛去調整殘存浮力,怎麼辦?試試在母線上較高(接近浮標)的位置加咬鉛吧,甚至可以採用分段加掛的方式。8 b1 N$ d3 N+ U$ b1 T0 U; i
  這是因為子線、釣鉤的比重都相當大,在海水中會自然下沉(即使有流推送),但母線比重卻較小,往往容易呈拋物線狀上揚,因此需要*一些額外重量壓下去。& u+ S1 f1 |2 f6 ^' @( u# T; U- s
  四、深淺——這裡說的是淺釣棚與深釣棚,而非釣場水面到海底的全部深度。" J: ~6 w6 u. _) G' `5 }3 Y
  基本上釣棚越深就需要越多外加的鉛重來壓沉釣組,而且咬鉛位置越集中、越低下,下沉的速度與深度就越大,整個釣組在水中的狀態也越穩定;只不過,如此一來釣組的乘流性就會越差,樣子也越不自然、越偏向垂直釣組。
7 D5 F+ F8 g, Y4 H& @  反之,釣棚越淺當然可以用越輕的釣組、越少且分散的咬鉛,可是此時受外在環境因素(如風、浪、流等)的干擾也越嚴重。
  u3 D6 t* U7 }6 X  五、雜魚——上一項說的環境因素,其實還包括雜魚乾擾問題。因此我們常看到一些釣者在遭遇此狀況時,會採用配鉛重量集中在一點且相當*近釣鉤的釣組,企圖借快速下沉來突破雜魚的「圍攻」。但另有一種完全相反的觀念是:盡量用輕的配鉛方式讓釣組漂一些,然後憑撒誘餌技巧將雜魚集中在某處,而對像魚如黑毛之類則會因其動作迅速、敏捷,比雜魚早一步發現食物並快速衝出來搶食。
1 o; }9 h! I/ \- u/ k  D  結論
" f5 x2 n9 t) M% ?  再囉唆一次,咬鉛配置原則(包括個數、重量、位置等)是要讓水流恰當推起線組,使之呈現拉直並打斜的狀態,然後釣者再以操竿技巧控制釣組運動,維持釣鉤走在最前面、浮標跟在後頭的狀態。0 D- W# Z2 G1 Y, i) X$ t2 ]
  其實釣魚技術完全是經驗的累積,需要下工夫去實地操作,這樣才能有屬於自己的心得。之後你就會發現:咬鉛的使用其實根本不必套公式,看看垂釣當時現場狀況、隨便掛一掛,就八九不離十了。套句文謅謅的古話,這叫做「從心所欲,不踰矩」!
6 ?* A# x4 e; w6 B  d* D  但在達到這個境界之前,建議釣友們不妨先由無咬鉛、淺釣棚的全漂釣組開始試起,例如說浮標到鉤子是3米左右,丹錐為F號或B號製品,釣組上完全不加咬鉛;試著運用操竿手法與水流狀態去伸展釣組、監控釣組的運動狀態,進而從中獲得掌握魚訊的經驗,然後再逐漸加深釣棚、增加咬鉛,去體會各種水流、環境、風勢對釣組的影響。
作者: wan9119    時間: 2007-2-13 20:54
又一篇好文章推上ㄑ
. D$ M5 r5 [& K) a! I+ M- q0 D0 }+ V2 n2 d2 l$ ^( T) E/ z2 q# F
穫益良多
* H5 m/ Y. k% ~- g# ^' U( M1 U
- [, A5 B+ p1 B- `# a* C8 M( ^對喜歡磯釣又長槓ㄉ我又學到粉多ㄉ
作者: ROGUE!    時間: 2007-4-30 14:13
感謝大可& }7 o7 r. h7 K9 D6 F: b  k
這篇文章讓我收穫不少阿!
作者: 給我魚    時間: 2007-5-9 13:57
推! 這篇文章讓我的經驗直又增加嚕
作者: fable    時間: 2011-1-25 01:52
大大解釋相當清楚,一看就懂了待我多多融會貫通, (內文又被我加入個人收藏) 謝謝分享!
作者: 003j5151    時間: 2011-5-10 01:06
感謝大大,真是受益良多
作者: 003j5151    時間: 2012-6-10 12:23
感謝大大的分享:D




歡迎光臨 釣魚聯合國 ()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