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標題: 南太島國的虱目魚沒了台灣如何靠養殖技術,做氣候外交? [打印本頁]

作者: 夏維爾    時間: 2019-12-13 09:21
標題: 南太島國的虱目魚沒了台灣如何靠養殖技術,做氣候外交?
[attach]543804[/attach]
圖片來源:國合會提供

台灣水域增溫是全球2倍速,烏魚從250萬尾變4萬尾,餐桌上的鯖魚也瘦了……愈演愈烈的氣候危機,不只讓北極熊無家可歸、澳洲無尾熊被森林大火威脅,也讓海洋生態拉警報。為期兩週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正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海洋是議題主軸。氣候協定期中死線將至,台灣之光的虱目魚養殖技術,如何救地球?

距離台灣50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卻因為氣候變遷,而跟台灣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堪稱台灣之光、領先全球的虱目魚種魚繁殖技術,就在南太平洋發光發熱。

故事要從1980年代說起。

虱目魚對於菲律賓、印尼與南太平洋人民來說,是他們熟悉的主食。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水產養殖專家蕭一鵬說,過去在開放水域很容易抓到野生虱目魚。跟台灣人習慣吃無刺虱目魚或是魚肚湯的習慣不同,南太人民抓到虱目魚,往往豪邁地用指甲刮掉魚鱗、牙齒咬破魚肚,掏出肚腸,直接大啖新鮮生魚。

但過去幾十年,卻因為過漁和棲地破壞,讓野生虱目魚數量急劇減少。(延伸閱讀:中國漁船與烏魚子悲歌
前友邦吉里巴斯,從80年代就嘗試人工養殖虱目魚,但還是得仰賴天然魚苗,在氣候變遷影響,魚苗也愈來愈難抓的情況下,日本花費鉅資援助興建的飼養場幾乎無用武之地。

直到台灣與吉里巴斯在2003年建交,國合會進駐後,2005年開始設立工作站,嘗試將魚苗培育成種魚。
[attach]543805[/attach]
(國合會提供)

當中困難重重。因為地處偏遠,相關設備與飼料都難以取得。蕭一鵬回憶,一開始從台灣運送飼料,但路途遙遠,成本高又不切實際。是國合會同仁想方設法就地取材,以當地的下雜魚、混合椰子肉與海藻,作為自製的虱目魚飼料。

台灣養殖技術,幫助友邦減少海洋捕撈

歷經7年努力,2012年才首度將魚苗培育成性成熟、能在人工養殖環境中自然產卵的種魚。「可說是醫學院都畢業了,」蕭一鵬開玩笑說。

"這創下了全球在南太平洋,首次有虱目魚能在人工飼養環境自然成熟產卵的紀錄。而這能成功,全都要靠台灣高超的養殖技術。"


蕭一鵬最瞭解這個技術的困難與價值,因為他的老師,就是虱目魚人工繁殖之父、中研院院士,同時也是海洋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廖一久。

蕭一鵬說,1980年代以前,台灣的養殖虱目魚苗,也都來自海口,但因為環境變遷,野生魚苗愈來愈少,廖一久才在屏東開發出獨步全球的人工培育虱目魚苗技術,從此台灣虱目魚產量穩定成長,一年產量超過5萬噸。(延伸閱讀:隱身峇里島火山旁的台灣之光 全球小丑魚價格他說了算

南太平洋島民利用這樣的技術,可以不必仰賴來源不穩定的天然魚苗,能按照計劃大量生產,也能確保島民能以合理價格取得糧食。

蕭一鵬指出,在南太的工作站,種魚能自然產卵後,就開始建立魚苗培育技術,再也不用去海裡捕捉魚苗,目前魚苗不僅供應給國營養殖場,也可提供給外島養殖。根據聯合國農糧署統計,南太一年已可產出約5萬噸的虱目魚苗。
[attach]543806[/attach]
(國合會提供)

養殖技術改善,能幫助海洋恢復活力。蕭一鵬說,當南太國家能穩定生產魚苗後,已經開始部份放流到近岸水域,有助海洋復育,讓海洋可以休養生息。


"聯合國世界農糧組織(FAO)指出,從2011年至2017年間,太平洋東南區的漁獲量顯著減少了57%,同時間太平洋其他地區漁獲產量則持平。"


倘若氣候變遷無法在本世紀有效控制,專家預測太平洋中低緯度區域的漁業生產量在2055年時會比目前再減產四成以上。主要包括大洋洄游性之鮪鯖魚類、沿近岸珊瑚礁魚類如笛鯛、龍占、石斑魚、鸚哥魚、刺尾鯛魚等。對依靠魚類作為主要糧食與生計來源之太平洋小島國家,造成嚴重衝擊。

氣候變遷影響海洋環境,連帶威脅糧食安全,對資源缺乏的小島國來說,捕不到魚就等同糧食危機。國合會副秘書長史立軍受訪時強調,國合會在南太平洋友邦花費十年功夫,成功在吐瓦魯和吉里巴斯養殖虱目魚,是南太平洋第一個繁殖種魚的成功案例,已有200多尾種魚。(延伸閱讀:「因為我們沒有工廠啊」漁養澎湖,高產值觀光也靠它

「以台灣的專業能力,幫助南太平洋島民取得穩定供應的動物性蛋白質,減少海洋捕撈,能幫助環境平衡,對抗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史立軍說。
台灣水域增溫速度是全球兩倍,烏魚從250萬尾變4萬尾

而將鏡頭轉回台灣漁業,同樣也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

以台灣人最熟悉的烏魚為例,過去30年的變化非常劇烈。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李明安觀察到,過去冬天會迴游至台灣西南部的烏魚,現在捕獲的區域開始往北移,雲嘉南海域烏魚明顯變少,甚至到宜蘭外海。他分析主要原因是台灣海域水溫升高。

"根據統計,台灣1985年的烏魚捕獲量有250萬尾,到了2010年,只剩下4萬多尾,創下歷史新低。"


「烏魚未來還是會來,但是產量會受影響,漁場的北界也移到台中外海,跟過去不太一樣,」李明安在一場龍應台基金會主辦的演講上憂心說。


"李明安長期研究氣候變遷對台灣周遭海域和漁業的影響。他在研究中指出,自1980年代至今,台灣周邊水域水溫已上升超過0.7度C,速度是全球的兩倍,至2055年將上升1.3度,至2085年將上升高至2.5度,將危及海洋生產力。"


氣候變遷,佔地球表面積七成的海洋首當其衝。一則極圈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二則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是由海水吸收,讓海水酸度提高。(延伸閱讀:晚上不涼、暴雨變日常,5張圖表看台灣氣候變遷

「全球的海洋與極圈,在過去數十年吸收了氣候變遷造成的溫度上升,這對自然與人類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IPCC共同主席波特納(Hans-Otto Pörtner)說。海洋生態,包括珊瑚礁、海藻以及魚類,都面臨巨大威脅。「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的話,情況只會愈來愈糟,」他說。
[attach]543807[/attach]
(邱劍英攝)

李明安指出,根據IPCC預估,未來台灣周邊海域的暖化趨勢必然會持續,且衝擊會更大、更全面,影響所及不只漁場分布改變及捕獲量降低,還包括捕獲量變動加劇、海上作業危險性提升、漁港設施維護成本也會提高。

海溫上升也讓餐桌上的鯖魚種類出現變化。李明安研究指出,因為台灣周遭海水變暖,原本適合溫帶環境生長、較多油脂的白腹鯖族群佔比從六成降到三成,相較之下,較瘦的花腹鯖族群數量明顯增多。

台灣之光的養殖技術,不僅能幫助南太平洋人民穩定取得食物,更讓海洋恢復生命力;是對抗氣候變遷的衝擊調適,也是幫台灣做氣候外交。

面對烏魚危機,台灣也有該做的事。政府以及漁撈相關產業,應該更清楚體認到氣候對海洋環境帶來的衝擊。
李明安建議,短期治標手法,可以降低漁業捕撈量的規模,以及改善養殖條件,避免竭澤而漁。長期來說,應該設立海洋保護區,減輕人為與環境的衝擊,健全海洋生態對氣候變化的調適能力,此外也需要相輔相成的境外水產供給策略。(延伸閱讀:台灣減碳全球倒數第5!氣候變遷之戰到底怎麼打?

不過,這都僅是對抗氣候變遷戰役的一小步。

氣候協定期中報告死線將至,不能再拖

「我們目前對海洋的利用方式,是無法永續的,大家以往比較少關注到,以海洋為主體的氣候變遷減緩和調適,」波特納強調。

但科學家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保護海洋以對抗氣候變遷衝擊的方式。包括海洋再生能源、碳捕捉與封存、降低污染、生態保育、恢復海洋棲地、增加海岸植株、讓海洋相關的經濟活動多樣化,或將人口活動移往他處,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資深研究員賈圖索(Jean-Pierre Gattuso)說。
12月2日開幕、為期兩週,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氣候高峰會,各界紛紛呼籲「沒有時間再蹉跎」,但目前傳出的消息並不讓人振奮。「我們不期待會有很多國家會在這次會後宣示加大減碳的力度,」德國環境部國務秘書福拉斯巴爾特(Jochen Flasbarth)在記者會上悲觀說,只能期許少數國家能扮演領頭羊角色,例如德國、瑞典與西班牙組成的「高度野心陣線」(High Ambition Coalition),呼籲歐盟其他國家一起更加努力減碳。(延伸閱讀:未來,荔枝、龍眼可能有錢也買不到 農民怎麼和老天爺拆招?

他們之所以緊張,是因為2020年將在蘇格蘭舉行的COP26,是繳交期中報告的死線。

2015年巴黎COP21氣候峰會後,近200國領袖簽署巴黎協定,宣示各國提出自我承諾的減碳目標。5年後的2020年,則是各國要繳交期中進度報告、並且要提出至2030年10年減碳計劃的重要時間點。

"由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的《2019排放差距報告》點出,若要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內,減碳的速度至少要是目前承諾的5倍。"

UNEP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大聲疾呼說:不能再拖了!「集體拖延因應氣候變遷的後果是,我們必須在下個10年間,平均每年減排超過7%,才能達到遵守巴黎協定的減碳進度,把世紀末時溫升控制在1.5度以內。各國不能再繼續觀望,」他說。

方法掌握在人們手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於本次氣候大會前特別強調,「人類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絕對有辦法遏阻氣溫上升,缺的是各國政府的決心及政治意志。」(責任編輯:曹凱婷)






歡迎光臨 釣魚聯合國 () Powered by Discuz! X3.1